跳到主要內容

圓覺思想與信仰於東亞藝術、文學中的呈現(11-15世紀)

項目計劃:
優配研究金
項目年份:
2024/25
項目負責人:
Dr SHANG, Haifeng
(文學及文化學系)

每逢興亡而重建國家信念,東亞王權屢選擇圓覺信仰,故有四大圓覺寺作為國教空間。

圓覺,即圓滿的覺悟。11-15世紀,圓覺思想與信仰,滋養東亞諸多藝文典範。北宋前期,禪師雪竇於明月意象注入圓覺思想,以百首明月詩化解行腳僧之孤寂,創造新的文學意象與功能。北宋中期,楊傑最早將明月寫入牧牛頌,將明月象征的圓覺境界繪製成圖。南宋淳熙十年(1083),孝宗從純禪角度御註《圓覺》,冠名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興建圓覺閣,將圓覺塑造為國教。隨後,潼川府路相繼湧現四大圓覺洞石窟寺。其中,大足寶頂山圓覺道場兩見明月圖,銘刻「光明藏」。鐮倉時代中期,職權北條時宗在鐮倉興建圓覺興聖禪寺、大光明殿。朝鮮王朝前期,世祖在漢城興建大圓覺寺、大光明殿、圓覺塔。琉球王國第二尚氏王朝前期,尚真王在首里興建圓覺禪林、圓鑑池。類似孝宗的心態,每逢興亡而重建國家信念,東亞王權屢選擇圓覺信仰,故有四大圓覺寺作為國教空間。上述藝文典範,通過想象、視覺或空間,實踐並傳遞圓覺信仰。本案首次以「東亞宗教藝文思想史」的方法,加以整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