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讲者
是次论坛将会邀请12位来自粤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湾区国际中文师资培训的主题,交流教研成果。名单如下:
海外华文师资培训需求与大湾区因应之策
曾毅平教授 (暨南大学)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海外华文学校师资培训的基础数据,包括培训要求及制度、主办单位、经费来源、近5年培训情况及个人体验、培训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调查一线华文教师的培训需求。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区位优势和资源,在调查大湾区师资培训基础数据基础上,结合海外华文师资培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平台建设、语言服务、教学体验、资源开发、院校协作等方面,提出支持海外华文教师通过系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获得专业能力发展的可行之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分析。
关键词:华文学校;师资培训;粤港澳大湾区
曾毅平教授
曾毅平,男,博士;教授、博导,任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兼任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客座教授,“全球华语教研百人会”成员。曾任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和中国台湾高校,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短期讲学及开展中文教育项目工作。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合作)。研究领域为国际中文教育、修辞学、方言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12项,国侨办《华文教师证书》项目负责人,主编澳大利亚高中《中文》《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教程》等。著有《修辞与社会语用论稿》《华语修辞》《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等(含合作),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方言》《当代修辞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
传承语特征还是习得偏误?
李计伟博士 (暨南大学)
摘要:
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有两个:一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中文作为传承语的持续传承,一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际传播。传承是代际的,纵向的;传播是群际的,横向的。我们要在更大的视野中思考汉语传播与汉语传承的互补与融合问题。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华裔学生使用的华语特色词汇语法现像被简单地作為习得偏误处理了,这是未区分汉语传承语学习者与汉语二语学习者造成的。我们从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华语变体中选取十余项典型的词汇语法项目,考察其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使用、偏误标注等情况,发现目前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体系缺乏对全球华语变异性、多样性的认识与关注。我们需要对汉语二语学习者与汉语传承语学习者进行明确区分与各自精准定位,需要探索全球华语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衔接路径,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测试标准等方面有所调整,从而为不同类型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更科学、多元的中文教育。
李计伟博士
李计伟,北京大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海外华语和华文教育,现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系主任,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员,曾任《华文教学与研究》执行主编。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全球华语语法·马来西亚卷》,第二作者,商务印书馆,2022),主编华文教材1部(《初级华文》第1册,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学论丛》《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等语言学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师资培训问题及对策
吴坚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国际中文师资培训是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综合考察和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中文师资培训现状后,发现在培训理念、队伍建设、培训模式、培训资源和培训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局限,需要通过思维方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市场对接、平台机制等方面给予加强和突破。
吴坚教授
吴坚,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聘评估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比较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
学术研究主要领域:国际比较教育、国际中文教育、语言政策、东南亚研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项目重大课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点课题等2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着作13部。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多项。多篇咨政报告获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广东省、广州市等相关政府部门采纳。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广东省电视台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权威媒体采访。
中山大学国际中文教学偏误分析课的设计与教学
朱其智教授 (中山大学)
摘要:
教材:Carl James的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课程目标:
(1)研读英语学术著作;
(2)系统学习偏误分析方法;
(3)融会贯通,落实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
授课方式:中英双语教学:教材和课件是英文,讲解、课堂讨论以及提交的课程论文是中文。
1.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修正前人的观点:
Parallels between L1 and L2:These are governed by the same mechanisms, 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S.P.Corder:1967) (CJ:12)
程序性记忆负责脑语法,而陈述性记忆负责脑词库,在L1的习得过程中这两个系统各司其职;而在成人的L2习得过程中,程序性记忆将其责任推给陈述性记忆,
辞汇和语法的习得都由后者承担。L1和L2之间只能是部分平行——辞汇习得是平行的,语法是不平行的。
2.充实汉语学习者的大量例证:
2.1 Blends杂糅是Error types偏误类型
The learner is undecided about which of these two targets he has ‘in mind’. In such situations the type of error that materializes is the blend error. (CJ:111)
*他看到旁边的妻子,大吃惊一跳。
2.2偏误的成因 causes of error exploiting redundancy (CJ:186) 利用羡余汉字羡余度(redundancy)比拼音文字大。利用汉字的羡余现象,就生成了汉字偏误。把“鲤鱼、鲨鱼”写成“*里鱼”、“*沙鱼”,因为有类名“鱼”的存在,“鲤、鲨”的形旁“鱼”就是羡余的。
2.3 Eckman’s (1977)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
(i) An unmarked L1 form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L2 with resulting error lf L2 has a different (that is marked) parameter setting;
(ii) A marked L1 form will not get transferred, so the interference error predicted by classical CA does not materialize. (CJ:183)
如:日语SOV形式是无标记的,而汉语“S把OV”形式是有标记的。因此,日本学生学习汉语“S把OV”,则因负迁移而导致偏误;中国学生学习日语的SOV则不会有负迁移。
朱其智教授
本人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中心教授,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达30余年。研究领域: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西周金文及古文字研究。
本人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现代汉语专业对外汉语方向研究生,1988年毕业分配至中山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中心工作,2000年考入该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於2004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本人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6-1998年公派至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任教。2002年被评为副教授,2010年被评为教授,2016年被认定为博士生导师。2018年开始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招收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博士生。
本人2004-2012年曾经先后担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主任和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等行政职务。
本人在《中国语文》《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学术研究》《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汉学研究》《汉语教学学刊》《国际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和《古文字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本人出版了《西周铭文篇章指同及其相关语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和《朱其智学术论文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年)两本专著;本人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周金文考证歧见汇释与相关语法研究14BYY108”(2014-2019),主持完成了国家汉办项目“汉语网路资源建设”(2008-2009)。
就业压力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培养的影响
史常力教授 (深圳大学)
摘要:
大陆地区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代码0501)下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代码050103),该学科设置已经超过40年,目前在大陆地区作为一个中文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发展并不顺利,广东省内的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早已取消了这一学科的本科专业,一个可能的考虑就是该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制约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大陆地区目前学科评价考核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密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专业的就业率。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相当尴尬的局面:绝大多数留学生存在于高等院校,但本科生根本不可能直接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这就直接造成专业与就业的根本性错位。
深圳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区,深圳大学作为深圳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有超过15届本科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这种就业压力对于深圳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造成的困扰一直都在。本文将从就业压力以及如何化解这种压力的角度略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史常力教授
史常力,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专业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史教授的研究兴趣为中国早期史书叙事,中国早期文体生成等。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字词理据的定量研究
杨爱姣教授 (深圳大学)
摘要:
字的理据,是字的形、音与其意义的逻辑关系。词的理据,指词的形式与其意义的逻辑关系,这两种语言单位的理据我们合称之为字词理据。国际中文教学界长久以来存在“词本位”和“字本位”之争。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重视词的教学,其结果很可能是留学生只认词不认字,无法以旧词推新词,举一反三。
本文吸取“词本位”说和“字本位”说的理论精髓,先从理论研究与应用层面将字词理据分析有机结合,随后以《发展汉语.初级综合》、《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发展汉语.高级综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的5260个生词、1280个字为研究对象,力求全面归纳其字词理据模式,总结出不同理据类型字词的理据强度与功能模式,从而进一步探明:1.字词的理据对功能的影响;2.运用字词理据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应用研究方面,本文力求探明字词理据教学法的效果,针对语音理据、语义理据、语法理据、文化理据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留学生在掌握字词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还能记得牢、讲得清、用得好,且更通透地了解中华文化,减少理解的错误和使用的偏误,达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法是选定两个留学生初级班,从初级学习开始对A班采用字词理据教学法,B班不用。到中级阶段对两个班的汉语水平进行测试,由此检验字词理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杨爱姣教授
杨爱姣,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6月获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是韩国东义大学交换学者(2006年-2007年)、深圳市第6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立法咨询专家。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校级,2004年)、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培养对象(2014年)、广东省语言学会理事(2019年)。申请人从事国际中文教育20年,教授留学生课程10多门共3000多节,在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两方面经验较丰富,教材成果较丰硕。主持并完成独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近代汉语三音词研究》、《汉字与审美》、《生机盎然的深圳》(投资在深圳)、《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等各类著作教材4部,在《语言研究》、《学术研究》、《古汉语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汉字与审美》获得2014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创精品出版扶助项目,并有英译本于2019年出版。 《近代汉语三音词发展原因试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00年第4期详细转载。 《近代汉语三音词研究》被评为2001年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近代汉语三音词研究》一书出版获得“深圳大学2005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还获得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
朝鲜时代汉语教材对于当今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编写的启示——以《老乞大》为例
詹勇教授 (深圳大学)
摘要:
教材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好的教材不仅有利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而且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世界汉语教育史上,《老乞大》、《朴通事》堪称一个奇迹。作为朝鲜半岛一部至为重要的译学教材,《老乞大》至晚成书于高丽王朝晚期(我国元代时期),一直沿用到19世纪(我国清代时期)。为了紧随汉语的发展、更加贴合汉语的实际,《老乞大》曾不断地被修订、新释、重刊,以致版本众多。深圳大学张卫东教授建成的《老乞大多版本对照数据库》收录了12个不同版本,即元刊本、华语本、侍讲院本、翻译本、联经本、谚解本、旧刊谚解本、新释本、新释谚解卷一、重刊本、重刊谚解本、存羊本等。这些不同的版本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方汉语自元末到清长达数百年间的变化。 《老乞大》作为世界汉语教育的一个宝藏,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对当今汉语教材的编修不无参考和借鉴意义。
詹勇教授
詹勇,安徽安庆人,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深圳大学应用语言研究所所长,兼任深圳市学习困难关爱协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理事,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研究兴趣为汉语语法学、汉语读写障碍、世界汉语教育史等。曾参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六版和简编本)编写和修订,参与编写“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李炜主编),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1项,主持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国际中文教学核心素养
赖春博士 (香港大学)
摘要:
国际中文的课程特点和教学氛围决定了教师核心素养的独特性。国际中文教师不仅需要更新自己对学科核心知识和素养的定义,同时也需要重新思考在跨文化的教学环境下的教师定位。本讲节将围绕国际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展开讨论,并以香港大学IB教师教育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培养这些核心素养。
赖春博士
赖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硕士(中文二语)项目统筹,从事IB中文教师培训十余年。研究方向为二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教育,在相应研究领域著有8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及书目章节。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师资培训
张连航博士 (香港教育大学)
摘要: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5个国家讲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超过2500万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学习中文。而这个风潮正方兴未艾,预期会越演越烈。不同地区的朋友学习汉语的目的及课程均不相同,这也对教授中文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考验。目前国际中文课程也有很多,例如:IB课程、美国AP课程、英国IGCSE、香港的NCS课程等。这些不同的课程,对象不一,开设的地点不同,但都广受欢迎。这也衍生出我们当下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师资培训问题。无论是从量还是质方面,要求都提高了。
那么既然有这么多不同的课程,如何培养教师能胜任工作?他们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应该怎样才能符合标準?什么样的课程,或什么培养内容对培育新一代的国际中文教师是必不可缺的?这些将是本文希望探讨的。
张连航博士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系。主要从事古文字学、上古汉语及汉语二语教学的研究工作。近年撰述专著及论文:《国际汉语教材设计与远程电子教学》(合编)(2021)、《古文字与上古汉语研究论稿》(专著)2014、《<清华简.繫年>的纪年模式及其撰写年代的拟测》(2021)、《汉语二语教材编撰需要考虑的因素》(2021)、《再论清华简<命训>篇中的 字》 (2019) 、《寻找典籍文本的年代标记:以清华简尚书类文献为例》(2019)、《二十一世纪香港大专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思考》(2018)、《读<论语>与古汉语知识的建立》(2017)、《海外古代汉语教材与课程研究》(2016)、《古汉字演变中“借形记音”的现象:兼论清华简<程寤>篇中的“ ”和“ ”》(2015)、《从二语教学看香港普教中的推行策略》(2014)等。
香港教育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荣誉文学士课程简介与展望
张凌博士 (香港教育大学)
摘要:
香港教育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荣誉文学课程於2016年开办,是香港第一个,也是目前来说唯一一个国际汉语的本科课程。这个课程因应香港本地的需要,强调两文三语的能力,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及国际汉语教学法、教材设计等方面都提供专业训练,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准教师。课程的中文分支(Chinese Language Strand)还受香港语常会(SCOLAR)认证为中文主修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报读中文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PGDE),成为学位老师。在是次论坛中,我们会介绍这个课程的学科设置、教学安排、实习、课程活动、入学、就业和继续升学、课程评审的情况等等。在大湾区的背景之下,这个课程有一些本地特色,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跨地区跨院校合作,以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培养大湾区国际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
张凌博士
张凌博士于2017年1月加入香港教育大学,现为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系助理教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荣誉文学士课程主任,中国语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组负责人。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语言学博士学位。张博士曾在Language and Linguistics、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中国语文》、《语言科学》等中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并在2020年获得第19届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年轻学者论文奖,在2021年获得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最佳教学奖。张博士的研究兴趣为语音学、二语习得、资讯科技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社会语言学等等。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跨文化问题
张洪明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
摘要:
语言与文化是一块铜板的两面,成功的国际中文教育,也应是中国文化的成功传播。然而,文化影响从来不是单向的。因此,2012年国家汉办颁布的新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特别强调:“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於教学实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
那么,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训练?语言教育到底如何有效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元素?如何化解不同文化背景者之间產生的误解与矛盾?本演讲将从学理与操作等层面探讨上述问题,以深化我们对国际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认知。
张洪明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兼国际学院院长与教育发展中心总监。曾分别任教于复旦大学、圣地亚哥梅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校,1994年起执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该校亚洲语言文化系语言学专业终身教授,兼中文部主任,现为威斯康星大学荣休教授。张洪明治学范围涵盖中西古今,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言学、音系学、语音与语法的界面关系、历史语言学、比较诗律学、第二语言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等,在这些领域共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2本,发表论文60余篇。此外,还担任荷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执行主编、英国 Routledge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丛书主编、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
澳门地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其语言学观照
张雪博士 (澳门科技大学)
摘要:
本次分享将简介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学,尤其是理论语言学的前沿知识,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汉语本质,亦能帮助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前线教师突破教学上的瓶颈,探索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本次分享将以两个真实案例为依据,探讨语言学观照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张雪博士
张雪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生课程协调人,博士生导师。学士学位获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获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