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概念較為抽象,不少教育界同工都曾反映學校課程時數緊密,加之要面對大量的法律卷宗材料,推動法治教育的工作,殊不容易。事實上,基本法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法律,是回歸前中央因應香港的特別情況而制定的法律,其前瞻性及獨特性可謂史無前例,即使是專門研究憲法和法制的學者,也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和剖析法律制度的發展、精神及意義。筆者並非憲法專家,不敢班門弄斧分析法治,但作為香港教育大學的校長,希望可以從教育角度出發,談談這個課題。
法治教育的意義
首先,筆者認為法治教育所追求的,不應只局限在「認知」層面,更要連結「情意」的學習;不應旨在要求學生對法律條文倒背如流,而是要透過學習基本法的由來、箇中概念及深層意義,從而認識國家的歷史、體制及發展,並了解人民的權利及義務。這也是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其中一個途徑,與其他教育範疇環環相扣。
因此,老師在進行法治教育時,重點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教授條文訂立的背景及目的,幫助學生循序漸進、融會貫通,讓他們日後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遇上難題的時候,懂得辨識當中涉及的價值,作出客觀分析及判斷,成為「自覺遵守者」。
法治教育的基礎
認識法治不能急於求成,應從小起步,建立學生的守法意識。曾經有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學生在基礎教育的時期,即約七至十一歲期間,開始會懂得規律,有掌握獨立自主的能力。正因如此,學校若能配合學生的心智發展周期,由淺入深去教授一些基本法律概念,定必能幫助學生建立守法意識,奠定知識基礎。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一套優秀的教材必不可少。近月,教大與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教材已正式面世。教材製作團隊在構思階段,為針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多元的學習需求,採用「S-I-R」原則:包括Structured,要有系統地照顧不同年級學童的需要; Interesting,要生動活潑,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 Relevant,要以「說故事」的形式將基本法與日常生活連結,令小朋友留下深刻印象。
舉例說,「遵守規則」這個概念看似簡單易明,但若缺乏適當的引導,小學生未必有能力多走一步,思考規則的由來及功能。而在新一套教材中,小學一年級其中一個單元內容便特別以此為主題,與學生探討班規、校規及家規的作用,從而引申至法律用以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目的是要指出規則與法律性質相近,希望小朋友能更容易學懂尊重法規的重要性。筆者有信心,這套教材將會提升法治教育的教與學成效,協助學界為學生打好法治基礎。
法治教育的四個「R」
除「S-I-R」之外,筆者也想跟大家分享教材中的四個「R」,即是我們對法治教育設定的目標,以及冀望能培育下一代具備的特質:
第一,是灌輸學生正確概念(Right Concept)。近年,社會上出現不少對法治的錯誤觀念,更令一些年輕人誤入歧途。為讓下一代正確認識法治,教材製作團隊花盡心思,逐一梳理國家版圖、中國歷史、改革開放等與本港憲制息息相關的重要課題,以簡單易明的方式,讓小朋友明白法治的由來及意義。法治教育不是講求「阻嚇性」,而是重視「自覺性」。筆者期望,透過教育的引導,下一代能潛移默化,內化這些重要概念,明白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及該履行的義務。
第二個「R」是Right Values,即幫助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價值觀教育是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觀的重要基石,教育局曾提出十個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當中包括「尊重他人」、「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等等,這十種素質與法治教育的目的不謀而合。筆者相信,法治教育可與學校的價值觀教育結合,相輔相成,從而促進下一代的全人發展,培養出正面積極、充滿自信、才德兼備的下一代。
第三,是正確行為(Right Behaviour)。學生兼備正確的概念及價值觀後,自然會對自身行為有所警覺,並且樹立良好品格,成為一個負責任、奉公守法的公民。下一代具備良好品格,對社會安定發展至關重要。
最後,是要建立正確態度(Right Attitude)。提升年輕一輩的「守法意識」只是第一步,長遠來說,法治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讓學生了解國情、關心社會,最終貢獻國家。這次教大和教圖合作出版的教材,涵蓋極廣的知識層面,旨在讓學生從小了解國家發展,從而建立下一代對國家的歸屬感、歷史觀、世界觀及憂患意識等。下一代要關心國家發展,同時兼備國際視野,未來方可掌握國家發展全局,把握種種機遇,貢獻社會及國家。
推動法治教育需要社會上下同心同德,教師肩負作育英才的重任,可謂責無旁貸。在優質的教材引領下,筆者相信,一眾專業的教師定必能有系統地向學生講解法治的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