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
評論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及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2022-11-23
 

上一篇

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續任超級聯繫人


國家崛起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國際環境出現急遽變化,中美關係愈趨緊張,處於低點,香港更成為兩國博弈的戰略籌碼。在二十大報告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提及「安全」一詞,包括強調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其對發展的意義。在筆者看來,當中亦蘊含對民生經濟發展受外部角力持續影響之憂。

筆者經常思考,「完全落實西方民主制度」是否真的可以減少社會矛盾?是否重啟經濟增長的唯一路徑?西方社會固然有其可取一面,然而中央政府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進程中所發揮及產生的積極作用,國際社會同樣有目共睹。中國成功令數億人脫貧,人民整體生活得到實質改善,絕非空談,相信其他地方亦難以投入與中國規模相當的資源進行扶貧工程。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政治制度各有不同,難有一套制度放之四海而皆準(one size fits all),故民主模式也須因地制宜。不同政體面對普遍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法各有千秋,其優劣自然也沒有單一衡量標準,正如新加坡的管治模式,也不是完全適用於香港。

再者,即使意識形態上存在矛盾分歧,亦不代表雙方一定是對立狀態,非友即敵;擱置分歧,相互尊重及認清制度的不同,並本着求同存異的態度尋找新共識,重新建構平等的對話框架,才可以務實地解決問題。

擬港設調解院 強化國際話語權

不同制度各擅勝場,亦相互競爭。在環球格局下,香港更應發揮兩制優勢,維持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在中美對峙進一步擴大時,美國曾對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渠道加設重重關卡,但在8月底,雙方最終就跨境審計監管達成新合作,協議在遵守彼此法律的前提下,滿足各自的監管需求,提升兩國企業跨境上市活動監管環境質量,讓美方人員到港進行中資企業的審計工作。由此可見,只有相互讓步,才能尋得發展空間,達致雙贏局面。

此外,據報國家已計劃於香港成立國際調解院,相關籌備工作亦已開展,反映中央看重香港在法制及法律人才方面的獨特優勢。國際調解院的服務對象主要為政府層面的爭議,在香港成立此等機構,代表國家正努力搭建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強化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

至於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亦依然牢固,在企業融資、資產及財富管理方面的實力雄厚;在互聯互通機制下,更是滙聚內地和國際的資金,目前香港是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展望未來仍會是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探索,可以成為不同制度共存和各取所長的正面例子,亦正是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的重要論點。政府應把握機會,推動本港港區國安法、基本法及憲法的普及教育,令市民消弭誤解,全面了解兩地的憲制秩序,明白「一國」是「兩制」的大前提。

民間軟實力 助港重建國際聲譽

同時,香港若想發揮好連接國家和世界的溝通橋樑作用,尤其是消除國際社會上個別媒體刻意渲染所導致的誤解偏見,以及促進互利共贏的合作,在推廣香港和中國故事時,須兼備吸引力和說服力,從施政報告及特區政府在各大重要場合的講辭,不難看出政府已加強對外宣傳的主動性。

不過,國際投資者對本地營商環境和政治局勢的解讀,不是一時三刻就能扭轉,而城市的宜居程度,也是影響海外人才來港或留港發展的要素之一。因此,說到最後,促進經濟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實際行動才最具說服力。

筆者相信,除了大型國際研討會外,民間外交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例如本港與海外高校之間的學術討論和交流、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民間組織就全球性議題,例如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等的交流合作,均有助香港重建國際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