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7-6-14
星期
 

上一篇

扶貧委員會功成身退


 

扶貧委員會成立至今已經兩年半了。一開始,不少人反對設立扶貧委員會,懷疑這個委員會將形同虛設,成為「脫口秀」委員會。兩年多過去了,筆者有幸作為扶貧委員會的一員,親身參與和見證了扶貧委員會的工作。筆者希望借此文談談在扶貧委員會的工作經歷,以及對扶貧委員會工作的看法。

筆者看來,政府是有心去做扶貧工作。從扶貧委員會的組成來看,由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擔任主席,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及四名負責衛生及福利、民政事務、就業和教育的局長擔任委員,另外,委員會成員還包括立法會議員、商界人士、社區領袖、非政府機構代表和學者等。這是第一次,由社會各界代表組成委員會,共同討論對於貧窮的意見和看法。這樣的安排,旨在促進不同政府部門╱政策局之間的合作,並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不同意見。

訂定全面扶貧政策

委員會旨在審視和監察現行扶貧政策,考察各項措施的實際成效,並提出政策建議。我們都知道,不同政府部門在制訂政策時,有不同的考慮因素,這導致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工作存在重疊的地方或者真空地帶。過去兩年半,扶貧委員會審視了現行的扶貧政策和措施,通過研究,找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並進一步加強,針對服務不足和重疊的地方,提出了加強協調的建議和提高效率的方法。

因為委員們來自不同背景,所以對扶貧工作(比如貧窮線的界定等)所持意見往往不同,不過,經過激烈的討論和共同商議,委員會最終就扶貧的主要問題達成共識。委員們一致同意,扶貧的主要範疇,應包括了解貧窮問題、解決在職貧窮、跨代貧窮、長者貧窮以及地區層面的扶貧等。委員會為此成立了不同的專責小組,專門負責不同範疇的扶貧工作。

針對以上扶貧範疇,委員會進行了大量研究,比如跨代貧窮、堅尼系數等,以更好的了解貧窮的性質,並提出了多項但不僅僅限於以下幾點的政策建議。

為更深入了解貧窮問題,委員會建議編訂一套貧窮指標,而不是單靠貧窮線來衡量「收入貧窮」,因為要全面及深入了解貧窮問題,還須考慮其他因素,比如貧困人士能否得到必需的服務和發展機會,他們的家庭和社會經濟背景等。

針對長期失業人士,委員會提出發展社會企業,為這些人士提供社區就業機會,幫助他們積累社會資本,讓他們重投就業市場。另外,委員會還引入交通費支援試驗計劃,增加工作誘因,對工作地遠離居住地的貧窮人士,提供交通補貼。

為減少跨代貧窮,增強本港收入流動性,委員會倡導設立兒童發展基金,鼓勵兒童制定個人發展計劃,嘗試以資產為本的模式,幫助弱勢社群兒童積累日後的教育、培訓和發展基金,協助他們脫貧。

鼓勵受助者自強

研究有需要長者的主要需要,增加資源,加強外展計劃,接觸「隱蔽」及獨居長者,把他們納入現有的社區支援網絡,鼓勵他們融入社會。

另外,委員會支持採用地區為本的的模式進行防貧紓困工作,因為各地區更了解本身情況。

扶貧不等於派錢,更重要的是,要教人轉變觀念,從受助到自強,但觀念的轉變往往不易。我們不得不承認,防貧紓困是一場持久戰。二年半的扶貧委員會工作,更多的是一種對扶貧政策的盤點,從中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如今,扶貧委員會的使命已經完成,接下來的工作將是執行和監察相關政策建議,這將是另外的部門的職責,就扶貧委員會來說,暫時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了,也許幾年以後,會需要再來審視扶貧工作的狀況與進展。有意思的是,在扶貧委員會設立之初,那些持懷疑態度、認為扶貧委員會將一事無成的人,現在反而希望扶貧委員會繼續存在下去。筆者看來,這也許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問題。

最後,筆者希望借此對扶貧委員會其他委員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的無私分享和討論,筆者從中受益匪淺;筆者亦要感謝唐英年司長對扶貧工作的大力支持,他總是虛懷若谷、樂於聆聽不同意見,並提出啟發性的建議,有力推動了扶貧委員會的工作進展。

筆者是扶貧委員會成員之一,本文旨在表達個人觀點,不代表扶貧委員會立場。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