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論壇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5-1-12
星期
 

上一篇

扶貧不應是施政重點


 

行政長官今天發表施政報告,扶貧被認為是重點問題之一;加上早前十幾個民間團體舉行反貧窮集會,貧富懸殊頓成矚目社會問題。

據世界銀行定義,日收入低於二美元的人口才被列為貧困人口。按此標準來說,雖然本港的貧富差距不小,但真正的「窮人」並不多,因為綜援系統還是為低收入或無收入家庭提供了基本保障。

此外,雖然堅尼系數顯示本港人口收入差距增大,但這指數並沒有把低收入人士在公屋或公共醫院等福利設施上的津貼計算在內,因此,其參考價值也有待調整。

誠然,貧富懸殊是本港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但解決方法卻有待仔細考量。若只是單方面的增加各項社福開支,希望靠派錢來減少貧富差距,恐怕會造成其他問題。眾所周知,社福開支易加難減,這會構成將來特區政府的財政壓力。除了顯而易見的公共財政壓力外,這樣做還可能令社會產生結構性失業。

舉例說來,在香港,一家五口(失業)每月可領取超過一萬港幣的綜援,這個數位甚至比外出工作的低收入家庭的工資還要高,長期領取綜援的人口很可能會因此而慢慢喪失出外找工作的動力。由於長時間脫離勞動力市場,知識和技能上得不到更新,這批人會構成結構性失業。

此外,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培養下一代也是不利的。長期受綜援支助,不僅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更可能令他們缺乏學習動力、缺少奮鬥目標,造成跨代貧窮。

如何使綜援不被濫用?如何令扶貧真正起到作用?筆者認為,政府還是應該從改善就業入手,加強再培訓,讓勞工自力更生,從本質上減少貧富差距。然而,改善就業離不開私營企業的參與。

儘管本港二○○四年經濟強勁反彈,就業市場有好轉;但還是有企業裁員。雖然在商言商,私營企業的根本目標,是將股東利益最大化;但企業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從長期發展來看,如果貧富懸殊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勢必會影響社會穩定,到時也會打擊企業的營商環境。

此外,諸多的社會矛盾也不能只用貧富懸殊來解釋。如果我們留意四周,除了低收入人士憤憤不平之外,中產階級也怨聲載道。至於富人,如果私人利益沒有被照顧到的話,他們也不服氣。雖然經濟好轉,但是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卻還是有限。如果說,貧富懸殊是造成社會分化的主因的話,不是應該只有窮人才不高興嗎?為甚麼現在大家都不高興呢?所以關鍵還在於政府的管治。

從來,政府都擔任分配社會資源的角色。分配不公,很容易激起民怨。因此政府在處理專案分配的問題上,一定要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加強政府內部以及政府與市民間的溝通,這樣才能讓市民知道政府的分配理由,讓商家清楚政府的分配原則;在對特區政府的信心提升的情況下,創造一片和諧的社會氣氛。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