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話 與校長並肩同行 與學校校長的四大夥伴協作項目 千人盛會激發教育深思s 亞太教育研究會國際研討會200 教院新訊 影像廊 新網站支援學習困難學童 化手段為目的 尋找他鄉的英語 柯安竹教授 教院同學邁進牛津、劍橋 曾滶賢、陳英君	教學經驗傳廣西 畢業生湖南義教 感謝各界慷慨捐贈 全人教育始於舍堂生活 點滴成川 協力育人 《學教喜悅》編輯委員會 學生作品
     
     
     
HKIEd Joy of Learning No.2, 2006
HKIEd Joy of Learning No.2, 2006
目錄 主頁 English
Partnering with Principals 畢業生榮膺教育界首選
上一頁
下一頁

化手段為目的

香港:突破建制內公民教育貧乏的局面

香港中文大學謝均才教授在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進行的一項學校調查曾顯示,中學公民教育的授課量不多,而師資與教學內容均未足以培育學生的民主素質,面對九七回歸。本校公民教育中心主任梁恩榮博士則指出,回歸後中、小學校的公民教育進一步「非政治化」,民主及人權教育等內容均被刪除,而強調的則是國民及愛國教育。但是,他在二零零五至二零零六年的一調查中卻發現,教師採用「體驗式」的教學頗有成效,學生親身參與各種社會或政治活動後,逐漸成為活躍公民。


總結:化手段為目的

總結這次研討,悉尼大學李榮安教授提出了深刻的問題讓與會者省思──作為教學「手段」的互動式教學法,能否成為教學「目的」? 因為這種教學法透過討論和活動研習問題,學生不一定要按教師預設的答案作答,相反,在師生共同審視問題和研究解決方法的過程中,年青人得以參與建構社會價值觀,從而令社會進步。雖然如此,李教授和與會者都沒有抹殺傳統的「傳遞式教學法」,並指出不一定要以兩極化方法來探討可取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