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環節
是次研討會特設以下三個精選環節:
(一)大灣區中華文化教育座談會
大灣區的建立與發展,給香港、澳門和區內九個城市提供了無限的機會。中國語文科的內涵,除了語言,還包含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語文學習裡的文化問題,既有各地區的獨特文化,也有各地區之間的共同文化。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此共同文化,並以「文化中國」這個概念作為發展的基石。
哪些是我們共同認可的中華文化核心?如何將這個核心全面落實到語文教育和中華文化的普及教育中?我們從事語文教育和中華文化教育,除了著眼於本地學生,也應當面向大灣區、全國各地以至全球華人,為他們提供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教學資源。
香港教育局最近加強文言經典、文學、文化教學,標誌著語文教育的新方向。近年大灣區發展蓬勃,教育亦然。「大灣區中華文化教育座談會」擬邀請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專家,交流各地推廣中華文化教育的經驗與反思,並跟與會者進行互動,以收集思廣益之效。
講者名單:
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鄧景濱教授(澳門大學)
方小燕教授(華南師範大學)
丘學強教授(深圳大學)
(二)香港教育大學多媒體與初小中文教育項目
──賽馬會與「文」同樂學習計劃之設計、實踐與研究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於2018年開展為期3年的「賽馬會與『文』同樂學習計劃」(與文同樂)。 計劃以香港初小學童為對象,製作中國語文科動漫(兩文三語版本)、多媒體電子遊戲及配套教材,並舉辦相關師資培訓及研討會,旨在透過生動多元的學習經歷,培養學童對中國語文及文化的興趣,並藉此建立良好品德。
計劃共30間試點學校,逾11,000學生參與,迄今計劃動漫總點擊率逾200萬次,多媒體遊戲使用率逾40萬次,教師參與各項培訓及實踐活動逾1,700人次,為香港近年最大型的中文學與教項目之一,成績斐然。
是次座談會目標包括:
i. 介紹「與文同樂」項目之設計、實踐及研究;
ii. 與學界交流「多媒體與中文教學」的規劃及實踐經驗;
iii. 探討在Covid-19疫情及「新常態」時期,中文教學的常與變。
講者名單:
馮志弘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林 丹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廖 先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杜陳聲珮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蔡逸寧女士(香港教育大學)
(三)中文教學專題論壇──文言經典教學芻議
近年古文教育引起教育界和學術界廣泛關注,各界均致力讓學生從文言經典中吸取中華文化的精髓,積澱古詩文知識,培養良好品德及發展正向價值觀念。回應中文教學的發展趨勢,研究團隊10人特意組織專題論壇,根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論文8篇,以深化對文言經典教學的思考,並謀求與時並進的教學策略。
講者名單 (按發言次序列):
廖 先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張壽洪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何志恆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韋海英女士(香港教育大學)
文英玲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張紫薇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黃綺雯女士(鳳溪第一小學)
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區婉儀女士(香港教育大學)
梁佩雲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1) 從中文學習態度到文言文學習態度:關係與啓示
廖先博士、張壽洪博士
近年來,香港教育局建議加強中小學生對文言經典與中華文化的學習,增設4個學習階段的「建議篇章」篇目,小一起每級平均有7至8篇古文、古詩,並期望學校2024/25學年或之前逐步融入中文課程,藉此更進一步培養學生品德情意和提升文化修養。由於文言文的內容與用語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明顯的差距,與中文科其他以現代漢語為基礎的學習內容亦有不同,中文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對中文科整體的學習興趣,亦需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態度。本研究著重探討上述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反映中文科學習興趣對文言文學習態度的影響。研究團隊設計了一份小學生文言文調查問卷,並成功邀請400多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填寫。因素分析結果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同時覆蓋三個方面的因素:中文學習興趣、文言文學習態度以文言文學習經歷等。研究發現三個因素之間兩兩相關,而且中文學習興趣可透過文言文學習經歷的中介作用,對文言文學習態度產生正面影響。這說明在將中文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導向文言文學習時,需特別注重給予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經歷。這一結論可對前線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2) 文言文教學:教師視角探究
何志恆博士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2021)《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強調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注重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及思維素質、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和情感態度等。中國語文新課程推薦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品,期望學生透過熟讀精思,感受作品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掌握篇中文學、文化內涵,培養品德情意和提升文化修養。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程,例如增設文言經典單元或配合單元主題加入相關的篇章。
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與認同在在影響課程的施行。是次研究,透過教師的訪談,探討教師如何文言文教學的理解與課堂操作,從教師層面分析文言文教學的推行。
(3) 文言文教學與中國文論傳統
韋海英女士
中國古代文論,又稱中國文學批評,以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及批評為研究對象。《四庫全書》集部列有“詩文評”,著錄的是古代詩文理論及批評的著作。
中國古代文論與古代文學創作密切相關,其所針對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現象及作品,是對歷代文學傳統的理論總結,形成了一套理論範疇及審美命題,如風骨、神韻、興趣、妙悟、意象、意境、詩言志、文如其人、以意逆志、意在言外、情景交融等。而這些範疇及命題又對古代作家的創作具有指導意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觀念基礎。
如西方古典詩歌理論的主軸是“模仿說”,關注的是作品與客體的關係,而中國古代詩論的主軸是“詩言志”,關注的是作品與主體、即詩與作者的關係,由此產生了“詩如其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等創作觀及作品評鑑的方法論。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瞭解中國古代文論的特徵及傳統,吸納中國古代文論的理論範疇及價值系統,可達到深化對中國古典作品的理解的教學效果。本報告將結合指定文言文範文,對此做分享。
(4) 善用「學科教學表徵」:文言經典作品「建議篇章」的學與教
文英玲博士
2021年,教育局為香港中國語文課程選取90篇優秀的文言經典作品,並建議學校因應學校實際情況,在課程內加入建議篇章,豐富學習語文、文化和文學的內容。文言文教學對香港中國語文課堂來說由來已久,有效地吸取以往優秀教學的經驗,可以作為今日「建議篇章」教學的基礎。在教學內容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理論中,教師教學表徵(representation)能呈現教學內容,因此,在優秀文言文教學設計中蒐集及分析教學表徵具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旨在探討優秀的教學設計中發掘不同「學科教學表徵」(pedagogical representations of subject matter),並討論這些表徵與預期學習效果的關係。主要研究對象為香港教育城「學與教資源」表列中文言文教學設計﹔通過分析、統計、綜合、歸納呈現的不同「學科教學表徵」。研究結果發現,優秀教學設計「學科教學表徵」,都是以教師豐富的學科內容知識、課程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學生特質知識、教育情境知識和教育目的及價值觀知識作為基礎,並以多元、靈活和有趣為特質。研究者期望研究成果能給予教師們教授建議篇章一些啟發,藉以豐富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的經驗。
(5) 文言文學與教策略初探
張紫薇博士、黃綺雯女士
文化都是有根基的,中國文化底蘊始於古代文學。文言文正是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學習文言文,能使學生觸摸到中國文化的氣質。如不能讀懂文言文,也就對古代文獻的繼承、吸收和發展無從談起。文言文的形式雖然隨著時光的流逝看似暗淡,但其內涵思想則是愈來愈奪目光輝,澤被後世。因此,文言文教學不單是中文教學,也同樣是中國文化的教學。
但一直以來,有人認為文言文不易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不同的困難。而且有部分學生也害怕學習文言文,這和社會文化的演變,文化背景和歷史制度存在巨大的時空距離有關。在現今世代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是不少人思考的方向。教育局在去年發布優秀的文言經典建議學習篇章,強調文道並重,這正是一個良好契機來發展不同的文言文教學策略,以使教師能循序漸進開展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本研究到不同學校進行訪談,參考前線教師文言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初步歸納一些教學策略供教師參考。
(6) 文言文教學與現今價值觀的培養
賴志成博士
一直以來,中國語文科的教學都不僅止於語文教學,或學習語文中的交際作用,它也是傳播、教導學生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我們在教授中國語文的時候,不但要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還要兼顧思想、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中國語文科當中的文言文篇章,不但是中國語言文學裏的精華,更是蘊藏著中華傳統思想道德文化的瑰寶,例如它們所提倡的發奮圖強、尊師重道、兄友弟恭、潔身自好、淡泊名利、捨生取義、順應自然等傳統價值觀,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落伍,而是在這個社會環境日益變遷、科技文化急速發展、傳統風俗習慣日漸被顛覆、個體自由個人價值被吹捧的年代裏更顯得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在本章,筆者會透過香港中小學的文言文課文,例如《論語四則》、《鄭人買履》、《鷸蚌相爭》、《愚公移山》、《陋室銘》、《習慣說》、《岳陽樓記》等篇章,以及教育局的《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和《中學中國語文學習重點(2021年修訂)》等文件,分析文言文教學與現今價值觀的培養之關係。
(7) 文言經典.品德情意
區婉儀女士
閱讀經典名著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文言經典作品文辭優美,蘊含豐富的文學、文化內涵,既可提升語文素養,也可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品德情意和文化修養,是中國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育平衡並舉的全人教育為目標,讓每個人的潛能得以發揮,可促進社會和諧及進步。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與弘揚是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學生通過文學遺產瞭解中華民族在個人、家庭、國家等方面的核心價值,幫助學生培養個人品德,完善自身修養。中國語文教學提高語文素質,同時具有工具性及人文性作用,本文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中蘊含的品德情意元素,增加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可使學生在發展語言及思維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品德」、「情意」,建立個人氣質、內涵、品格、操守,推而至於關心社會、盱衡世界。
(8) 小學文言文閱讀教學尋趣
梁佩雲教授
學習古文經典的語文教育意義毋庸置疑,在小學階段奠定古文根基,也能促進中小學的語文學習順利銜接。然而文言作品時代久遠,確實不易理解,因此容易喪失對現代讀者的吸引力,尤其是小學生。
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不能引起學生興趣,教學將事倍功半。要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效能,教師必須創設適合學生與文本的情景,發掘作品中的情味,才有望激發學習文言作品的動機,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為此,本文將嘗試從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著眼,按生活情趣、好奇貪新、浮想聯翩三條主要線索,探索香港小學常見的文言教材中,切合小學生心智成長的情味旨趣,並設想維持相關篇章學習動機的可行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