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梁源博士於2024年11月12-14日,帶領其課題組博士後研究人員蔡明佳、博士生劉梓潼來到廣州華立學院江門校區進行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態調查。廣州華立學院教育學院/僑鄉與海外華人社會研究院部分師生參與項目工作。
梁源博士主持香港教育大學策略發展研究項目「大灣區的多語言/多語體:從理論到實踐」課題研究,合作團隊包括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暨南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的學者。廣州華立學院教育學院/僑鄉與海外華人社會研究院院長曾毅平為項目共同主持人之一。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總監、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梁源博士
本次調查屬於項目的子項目「詞語處理的跨語言影響:語言優勢的作用」,旨在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成年常住居民的雙語詞語處理問題,以及調查他們的語言歷史、語言使用、語言能力和語言態度。江門校區教育學院本科生100多人參與了問卷和訪談。通過科研項目,同學們體驗了如何把課堂上所學習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和方言知識、外語知識和普通語言學理論運用於實際研究,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對研究工作的嚴謹、科學也有了真切體會,參與調查的同學深感得到了一次科學精神的洗禮。
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梁源博士指導我校教育學院本科生

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蔡明佳、博士生劉梓潼指導本科生參與問卷調查
梁源博士利用研究間隙,還為教育學院師生做了一場《大灣區的語言生態與語言接觸》的學術報告。結合項目調查成果,梁博士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語言資源豐富,多語多方言共存,加之人口流動頻密,語言生態比較復雜,為語言研究提出了挑戰。大灣區絕大多數人群都是多語者 ,他們在語言習得背景、語言能力、以及語言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利用有效工具系統地考察大灣區多語者之間的差異,對於描述大灣區語言生態至關重要。報告利用語言優勢(language dominance)的概念框架,在對大灣區多語者的語言生態進行多維度調查的數據分析基礎上,以深圳和東莞為例,探討了語言優勢對於語言接觸的影響。結合江門僑鄉語言生活實際,講解深入淺出,聽眾興味盎然。

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梁源博士講座:大灣區的語言生態與語言接觸
應教育學院師生要求,梁源博士還專門介紹了香港的研究生教育。她在教學科研工作之外,還擔任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總監、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主任,熟悉香港高校特別是香港教育大學的研究生招生和培養體系。她的分享讓有誌於報讀香港研究生的師生受益良多。

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梁源博士介紹香港的研究生教育,曾毅平教授主持
在江門校區調查期間,梁博士聽聞聯結江門和珠海的黃茅海跨海大橋即將竣工通車(已於12月13日試通車),還饒有興致前往參觀。在與教育學院領導和老師的交流中,梁源博士認為五邑地區作為著名僑鄉,僑文化資源豐富。江門又是粵港澳大灣區珠江西岸重要的節點城市,珠江三角洲現代化建設有很多生動的實踐和壯麗的景觀,隨著一座座跨海大橋的開通,香港到江門已十分方便。她表示,願意與教育學院加強科研和課程團隊方面的合作,讓香港學生更好地與內地學生在實踐中一起學習,了解灣區,融入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

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梁源博士與師生講座互動
報導來源:https://www.hualixy.edu.cn/xwzx/hlyw/content_65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