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現正舉辦「名家學者講座系列」,邀請多位教授進行演講,分享研究心得,互相交流。第五輪演講我們邀請到北京大學的孔江平教授,他將會就「語言發聲研究」和「基於認知的語音樂律研究」進行兩次演講,現誠邀各位一起參與,講座詳情如下:
講座一
講題:語言發聲研究
講者:孔江平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主持:楊若曉博士
日期:2022年11月25日
時間:15:00-16:30
模式: ZOOM線上會議
語言:普通話
報名連結:https://eduhk.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cY10nDSQp6r7Vyu (Zoom講座連結將於11月24日以電郵發送,敬請留意)
講座摘要:
言語產生(speech production)由嗓音聲源、聲道共鳴和唇輻射三個部分組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唇輻射具有語言學意義。在早期語音學和語音聲學研究中語音學家沒有發現嗓音聲源具有的語言學意義,研究主要集中在聲道共鳴方面,語音學將聲道共鳴稱為語言的發音(articulation)。上個世紀70-80年代,隨著語音聲學分析技術的提高,嗓音聲源的語言學意義才被人們發現,語音學稱為語言發聲(phonation)。講座將從語言發聲類型的生理、聲學和感知三個方面,對語言發聲類型的研究方法、中國境內語言的發聲類型、語言發聲類型的感知、發聲類型的聲門模型等幾個方面介紹中國語言發聲研究的基本情況。
講座二
講題:基於認知的語音樂律研究
講者:孔江平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主持:張凌博士
日期:2022年12月5日
時間:15:00-16:30
模式: ZOOM線上會議
語言:普通話
報名連結:https://eduhk.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cY10nDSQp6r7Vyu (Zoom講座連結將於12月2日以電郵發送,敬請留意)
講座摘要:
隨著語言科學技術的發展,語言學研究也從傳統的思辨和結構主義的方法越來越多地採用了科學的方法。科學方法的應用使得研究者也越來越意識到了認知對語音學和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性。科學的研究方法往往需要儀器和設備,這無疑阻礙了大多數人對語言認知的研究,然而我們發現對語言認知的研究並不一定都需要儀器和設備。講座從語言和語音認知的角度,介紹以下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對中國語音樂律的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人類發音器官的演化和語音的認知;2)語音的感知研究;3)從認知的角度看漢語音位系統;4)音位負擔量恆定假說;5)「音涯一千」;6)漢字與漢語認知能力;7)漢語古文、詩詞吟誦的「依字行腔」;8)崑曲的「依字行腔」;9)《四律》語音樂律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講者簡介:
孔江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主任,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主任。曾主持中國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方法及其理論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境內語言的語音學及嗓音發聲類型研究、漢語普通話發音生理模型研究、音位負擔量和音位認知研究、中華傳統有聲文化的聲學、生理和認知研究等。有《論語言發聲》、《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實驗語音學基礎教程》、《現代漢語音典》(合著)、《王士元先生口述史》(合編)等著作十餘部,論文一百六餘篇,擁有《語音學基礎分析系統》等十多項軟件的著作權。
歡迎各位踴躍參與!如有查詢,請電郵至ismwong@eduhk.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