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孩子的視藝科家課,是要繪畫一條龍。
他憑想像,也參考了圖書,很用心創作;但畫了又擦,擦了又畫,總不滿意。任教國畫的爸爸在旁,愈看愈按捺不住,終於一聲不響拿起筆來,三兩下功夫就在紙上繪畫出栩栩如生的飛龍,說:「孩子,中國的龍是要這樣畫才對!你依樣畫葫蘆就可以拿到高分!」說著就撕掉孩子的畫作。
孩子心有不甘,哭嚷著說:「你畫的是好,但為什麼不讓我畫出自己心中的龍?」
爸爸聽後甚為不悅,認為孩子既不聽話,亦不尊重他。藝術世家的他心想,若然這塗鴉之作給爺爺看見,一定認為我家教不好。爸爸覺得尊嚴受損,失去權威:「你再駁嘴,我就收起你的畫筆畫簿,這星期罰你沒有零用錢 ……」
-------------------------------------------------------------
家長愛聽教聽話的孩子,老師愛安靜受教的學生。然而,家長希望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凡事敢於提出相反意見嗎?老師希望學生深思好問,甚至挑戰樣版答案嗎?
當孩子不再駁嘴,可能是他經過分析對錯利弊之後,心悅誠服了;也可能在巨大無形的壓力下,他不再思考了,一切安全過關就好;亦有可能他「學乖」了,不正面和權威硬碰,卻在心中堅持自己的主見和價值,靜待時機再現,踏上自己理想的道路。
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愈是長大,就被家庭的傳統教化、學校的應試教育,有意無意地壓抑或甚至毀掉。長大成人後,更有來自社會有形無形的規條和標準,變得刻板呆滯,不再有夢想,不再嘗試作出突破。
只要成年人在孩子頭上加幾把尺,還有好幾條暗昧不明的紅線,孩子為要拿取高分,便會乖乖的按成人的期望和要求來表現。最終,孩子只會抄襲,醒目一點的會堆砌、包裝,是否原創,早已不重要了。
-----------------------------------------------------------
換一個情景,若孩子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了一個蘋果,他會想起什麼?是媽媽預備給他的茶點?會想起剛剛看過牛頓在蘋果樹下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是聖經故事中伊甸園裏夏娃亞當一口咬下去的禁果?
因女兒正在英國修讀兒童圖書插畫課程之故,最近重看日本超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的代表作——《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竟有一份無比的感動與慨嘆湧上心頭。
故事中的男孩面對桌上一顆平平無奇的蘋果,忽發奇想的問了一個問題:「或許,這說不定不是蘋果喔!」「如果它不是蘋果,它會是什麼呢?」這個單純的懷疑開啟了無邊的想像,孩子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也許蘋果裏會有什麼精密機關?也許它是顆外太空墜落的星球,表面有很多超細小的外星人?它或許有兄弟姊妹也說不定。它為什麼在這裏呢?會是爺爺的爺爺化身來找我嗎?就這樣藉著作者巧妙的想像――「但是…也許…又或者…該不會…也有可能…其實…」的種種猜想、假設和預測,讀者彷彿回轉像孩子般,重新尋見一個可以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世界,奇趣無窮。
父母有多少空間讓孩子看著一顆蘋果發呆?筆者的婆婆常說我小時很易「湊」,因為沒有什麼玩具,常常無無聊聊蹲在「騎樓」看馬路上駛過的汽車,可以一個小時動也不動,大概我是在觀察甚至統計汽車的種類及顏色吧。及至初中,有一次拿起爸爸看賽馬用的雙筒望遠鏡看夜空,認真地要繪畫月球。月球表面的陰影,會否藏著驚人的秘密?
給孩子自由甚至無聊的空間,他們會藉自由聯想拼發出無限的想像,也許會帶來異想天開的創作。聖經這樣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十九14)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像小孩子一樣,絕不能進天國。」(太十八3)
成年人入世深了,容易跌進比較和計算的試探,甚至不惜以損人利己的計謀來達至目的,完全偏離了上帝創造的心意。本來可以透過一種單純的懷疑,泛起了如漣漪般的種種想像,這在成人世界早已湮滅了。
面對未來,我們的下一代所需要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了!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泉源。」
對這十歲的孩子來說,創作的熱情和自由並沒有因此被撲滅。他床頭收藏了一本畫冊,裏面畫有自己喜歡的龍,有三只角的、尾巴有短剌的、有長出兩對翅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