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齋節期(Lent),總會想起福音書中耶穌受試探的故事(路四1~13,太四1~11),因為當中詳述的三次試探,正是許多人每天都在對抗的誘惑;但耶穌仍能憑着對上帝的信心及順服,一一克服過來。
在曠野受試探的四十晝夜,耶穌沒有吃過些什麼,飢餓乃正常不過。現實中,我們亦會常因生活忙碌而錯過吃飯的時間,甚至令身體出現大小毛病。食物能滿足人肉體的需要,魔鬼的第一擊是叫人子耶穌把石頭變成食物來果腹,正是針對人能否管控最原始的慾望而發出試探。然而,饑腸轆轆的耶穌卻回答:「經上記著:『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直指上帝的話作為屬靈的「食糧」,對生命更為重要,有助戰勝地上生活每天無止境的慾望誘惑(包括食慾、情慾、性慾、物慾等等)。
人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應被肯定,惟大環境影響著我們對所謂「理想生活」的標準,至使個人在事業成就和生活質素的追求上,難免會有高於、甚至遠高於基本的需要。究竟每月多少收入才足夠滿足一對夫婦的基本生活需要?多少課外活動和學習才對兒女的身心靈發展有最大的益處?相信很多人在社會的趨勢中不自覺地迷失了自己。
有人無時無刻被瀏覽手機IG 或YouTube綑綁,有父親喜歡趁兒子不留神時留在書房吃薯片,這些「心癮」也在挑戰我們自控和自我管理的決心。正面來說,慾望是人生動力的根源,是誘發行動力的誘因。但慾望也可比作一個會擴張的黑洞,無聲無息地叫我們墮陷進去,只有順服在上帝永活之道下生活,人的心靈方可滿足。
魔鬼見徒勞無功,就領耶穌上高山,以天下萬國的權柄和榮華富貴作交換,要祂向自己膜拜。這試探更貼近現代金權主義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即普遍人對名譽、地位和權勢的追求。面對世界的權柄,耶穌不是正要來統管萬有嗎?「經上記著:『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獨事奉他。』」(路四8)耶穌並沒有打算統治世界或為自己聚眾帶來革命。相反,他通過順服父神,並藉教導和醫治來服侍他的羊群,他知道他必須受苦。
有多少跟從主的人會預備過受苦作僕的生活?人希望有更多權能並不是罪,因為在位的人可以為他人作更大更好的服務。就如耶穌說:「誰願為首,就要作你們的僕人」(太廿27)。僕人領導學的鼻祖羅伯.格林理夫(Robert Greenleaf) 也說:「僕人領袖分享權力,總將他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若以威權高位來謀取自己的私利,藉各種優勢、操縱資訊、獨斷專行等,以達至聚斂財富或聲望,則會給人帶來痛苦。在今天,財富權位是個人形象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社會一向鄙棄「卑微的、末後的和失喪的人」(the Least, the Last, and the Lost) (參太十八1~14),基督徒卻領受從神而來作「好管家」的使命,一方面過一個不讓慾望羈絆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關愛身邊有缺乏的人。
失敗了兩次的魔鬼見耶穌以神的話來破局,最後便領耶穌到聖殿頂,使出最厲害的工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引用經文叫他跳下去,繼而被主的使者托住,絲毫無損。耶穌則堅定地對他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路四12)魔鬼這次試探在於挑戰耶穌作為神子的權柄。第三個試探直指人的自我(ego) :「你若是上帝的兒子 …」這種引誘觸動了耶穌作為彌賽亞的核心。耶穌告訴試探者,主—上帝是不可受試探的,換句話說,作為上帝的兒子,他不必通過展示奇能異事,使人目瞪口呆來證明他是誰或他為什麼到世上來。譁眾取寵並不能贏得人心歸向上帝,耶穌以自限、降卑和順服來表達上帝至高的權威。
我們的價值建基在哪裏?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還是我們上主兒女的身份?身處於現今急速、推崇權力地位,追捧各式物質享受的社會洪流中,基督徒也不能獨善其身。拋開名利物質的追逐,不代表在職場和學業上可以「放軟手腳」,不思進取;遠離物慾的約束絕非等同消極地面對人生。物質世界乃上主的創造,其存在有美好價值,但畢竟那並不是永恆的國度。若沒有上主的話語指引和約束,膨漲的自我觀使我們有意無意僭奪了上帝的權威仍不自知,相信自己可以掌控所有事情,而不察覺其實早已被俗世牽引。
教會在大齋節期提倡克己禁食、祈禱和行善的屬靈操練,鼓勵我們悔改更新,重整生命追求的優次。故此,讓我們反思己過、回歸基督,在主內找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就是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克盡己任地作上主的工,作祂的見證。也減少遷就自己的偏好,學習過更簡樸的生活,多行善關愛鄰舍,時刻心繫上主,讓自己有更多屬靈的空間,活出基督徒「愛神愛人」的召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