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in March 2022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2021-22

 

岑樹基牧師
2022年3月

( 愛在「孤獨」蔓延時)

嚴峻的疫情、日復日的「停課不停學」、網上學習碎片化、早來的暑假,將兒童應有的社交發展需要都壓下去了。終日對著屏幕,虛擬的遊戲,沒有友伴、被困斗室,產生情緒困擾和焦慮。

院舍內的長者,本來已經不常有人探望,疫情肆虐下,被照顧者與照顧者同樣身陷險境,更是孤苦淒涼。染疫的被分隔,因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老弱的無奈被遺棄,孤單的面對生死。

「隔離」,是一個可怕的詞彙。聽過不少人說:「我不怕染病,最怕要隔離。」在本地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將會有更多染疫者需要「居家隔離」。「隔離」除了代表失去了行動自由外,最難受的原來是孤獨。生活壓力、紊亂的日程、長期不能外出、缺乏與人實體交流,生活在狹小空間中,這一切都會導致心理上的桎梏、不安甚至傷害,而對仍在成長發展中的兒童傷害更大。

「上帝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上帝使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惟有悖逆的要住在乾旱之地。」(詩六十八5~6)

但原來,早在新冠病毒侵襲之前,世界就已經進入了孤獨世紀。英國政府在2018年1月新增了名為「孤獨事務大臣」(the Minister of Loneliness) 的部長級職位。面臨社會老齡化,全英國有近900萬名孤獨人口,無人照顧以至「孤獨死」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年輕人亦因家庭關係變遷,科技帶來的生活改變,減少了與人真實接觸的機會。調查發現17至25歲的英國人有43%感到孤獨1

 

因著疫情對人們造成心理傷害,日本政府亦於2021年2月中宣布新設「孤獨與孤立事務大臣」職位,以針對自殺率攀升、人民感到孤獨與及社會隔離等問題提出對策。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人給人的印象是少有的紀律和秩序,但感到孤獨的人卻更多。有學者就指出這和日本人「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心理意識有關。比起個人權利,日本人傾向於重視對周圍人和社會的責任,卻催生出更多孤獨與無助2

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強調一個人的獨立自主、自給自足;能夠獨自一人逛街、吃飯、甚至旅遊,無需遷就他人而委屈自己,就是滿足和快樂。不過這種文化卻將獨處、獨立以至孤立混和,使得大眾輕視了孤獨裡近乎沒有希望,難以忍受的痛苦本質。是故「孤獨死」已成為老齡化社會話題的焦點。

回頭再看香港即將上演的「居家隔離」,有人就提出適應孤獨的祕訣:1、保持例行生活的習慣和規律;2、穿好衣服整理床鋪以提振精神;3、給自己一個生活的短期目標;4、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5、維持運動飲食習慣保持身體健康;6、不要沉溺於社交媒體;7、不要忘了保持開心3。 然而,這些侃侃而談的「祕訣」,未必惠及在水深火熱中生活的星斗市民。

面對「隔離」與「孤獨」,人與人真挈的問候、鄰里互助、愛心關顧,分享物資及有用的資訊,都為在困惑中的人帶來支持鼓舞,驅走因孤立帶來的不安。

「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太廿五36, 40)

我們身邊不乏被困在家中的長者、無法回校上課的大學生和學童、疲憊的照顧者、焦慮的父母、甚或失去摯愛者,這些人都面臨孤獨的問題,沒有傾訴的對象,也無從分享想法或經歷。我的教會分堂座落在深水埗的基層社區,二至三月期間就兩次為三十個基層家庭派送抗疫物資(快速檢測包、消毒用品、白米等),以解燃眉之急,傳遞關懷。

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及作者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在她的近作《孤獨世紀》中指出,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要讓人們感覺不那麼疏離或受到遺棄,我們還有更多事要做。孤獨不單是感覺不被關心,也是喪失了存在感。因此要解決孤獨危機,有部份方法在於確保人們被看見、被聽見。」 我們是否也可以成為主動的聆聽者、關顧者,與孤立無助的人同行?


  1. 參歐敬洛:《英國設「孤獨大臣」 繼承遇襲議員遺志打擊都市人孤獨病》(香港01,18-1-2018),click="window.open(this.href, '', 'resizable=no,status=no,location=no,toolbar=no,menubar=no,fullscreen=no,scrollbars=no,dependent=no'); return false;">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150839/英國設-孤獨大臣-繼承遇襲議員遺志打擊都市人孤獨病 (retrieved 3-3-2022)。
  2. 參石田光規:《日本式孤獨,造成無人可依的社會》,(24-1-2022) , 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d00763/?pnum=1 (retrieved 3-3-2022)。
  3. 參魯皓平:《居家隔離怎麼辦?專家提出適應孤獨的7個祕訣》,(20-5-2021)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665 (retrieved 3-3-2022)。
  4. 見諾瑞娜.赫茲:《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台北:先覺出版,2021,頁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