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梅艷芳》,成為今年本港電影票房之冠。那天去看早場,雖然開畫已經四週,觀眾仍然不少,看得投入。大家不約而同都坐到片尾放映完畢,還有幾許掌聲,這一切在香港戲院都不是常態。
一齣人物傳記電影,為何會熱爆旺場,為何叫不少香港人落淚?
********************
一九八零至九零年代初,香港正處於繁華盛世的黃金時期,直至九七主權移交,經濟受到衝擊挑戰,復經歷亞洲金融風暴,資產泡沫瞬間爆破,經濟衰退令市民生活艱難,情況一直維持到2000年代初期。
然而,娛樂界此時卻創造了不少奇蹟,「四大天王」男歌手、原創廣東歌作品、周星馳的爆笑無厘頭電影文化,成為那時代的標誌,亦舒緩了香港社會當時面對主權移交所感到的焦慮。這些日子,整整上下兩代香港人都不會忘記。
2003年,就在香港社會努力發奮的時候,梅艷芳這位天后級歌影藝人,傳奇一生於四十歲盛年因病告終,加上其時香港被SARS疫症重創,尚未復原,而另一位巨星張國榮又於早前去世,香港人那時的情懷雖是悲傷,卻仍相信命運自主。
梅艷芳一生敢作敢為,努力拼搏,常有為善不甘人後的義舉,與SARS 流行期間為搶救病患殉職的謝婉雯醫生,同被港人懷緬為「香港的女兒」。
這些往日舊香港回憶,加上《梅艷芳》電影製作團隊「還原」技術的一絲不苟,對比現在這城市每天對過去歷史的背棄,荒謬空洞與離散鬱悶,電影的成功絕不單只是對巨星的致敬,更勾起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與失落。今非昔比,是對過去美好的傷逝?還是對前景落寞無奈的共鳴呢?
當一切都改變了,我們的盼望在哪兒?
********************
每年十二月,作為跟從耶穌基督的人,我們慶賀祂的降生,也深深渴望祂應許的再臨。基督教會的將臨期(Advent),是一個希望與等待的季節,聖誕前四週的心靈預備,為我們帶着盼望來準備迎接耶穌的降生。
Advent來自拉丁文adventus,有「即將到來」(a coming)之意。所以在將臨期間,我們不只是記念基督的第一次到來。聖經中的上帝一直是「來臨的主」,祂不斷的「到來」,在過去、在現在、在將來,臨在世人中。在創造的初始、在伊甸園尋找躲藏的亞當、親臨應許亞伯拉罕成為多國之父、神子道成肉身降臨人間、聖靈臨格促使教會成為地上的見證直到世代終結,這一切都顯明上主在人間從未缺席。我們深信上主必要再來審判和潔淨全地,並在新的創造中與我們同住。(見啟廿一3)
「你們要使軟弱的手強壯,使無力的膝蓋穩固;對心裏焦急的人說:『要剛強,不要懼怕。看哪,你們的上帝要來施報,要施行極大的報應,他必來拯救你們。』那時,盲人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如鹿,啞巴的舌頭必歡呼。……」(賽卅五3~6)
所以,在將臨期的日子,我們再次聚焦在主耶穌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重要。基督在我們當中,我們也耐心地期待祂在光榮中再次來臨,這是被欺壓的、無權勢的、為義受迫害者(the oppressed, powerless and those persecuted for righteousness' sake)的福音。
教會為預備我們的心,會擺設「將臨花環」(Advent Wreath),花環中放置四支紫色蠟燭,每個主日依序點燃一支,分別代表「醒悟」、「悔改」、「喜樂」和「平安」,漸次表示距離基督的臨在近了,也象徵在黑暗的世界裡有真光的盼望。到聖誕日,就燃亮中間一支白色的大蠟燭,表示「以馬內利」,上主與人同在。
「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約一9)
********************
生於香港,豁達自由的日子漸遠,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所餘無幾。在陰霾未散、言語稀少的日子,甚願我們對神的盼望不會失去,對人的關愛不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