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ing from the Centre-in-charge 2024-2025

2024年 9月
上帝的建築師——安東尼·高第與信仰(下)

2024年 10月
Inside Out 抑或Outside In ―價值觀教育的真諦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

 

岑樹基牧師
2024年10月

(Inside Out 抑或Outside In ― 價值觀教育的真諦)

人一出生,每天都要作很多決定。要決定做什麼,也要決定不做什麼,當然有時少不免會有所掙扎考量,難以決定。

人選擇做或不做一件事情,可有以下七項因素。1 (1) 嬰兒餓了,或是體感覺得不舒服,就會哭鬧,這是「生理本能」使然。(2) 兒童被比自己高大的人欺負,不敢反抗,但遇上比自己弱小的,卻會反擊,這是因為計算過自己的「能力或勝算機會」。(3) 貪玩怠懶的學生只喜歡上數學課,因為課堂有趣,數學老師上課深入淺出,且對學生關愛有加,不會放棄成績差的同學。學生很留心且有進步,這是因為有好的「關係」。

此外,(4) 病患家屬決定採用何種醫療程序,一般會諮詢不同專科醫生,最後依據對方是否那方面的「權威」來決定。(5) 年青人的群性特別強,喜歡跟隨「潮流」,遇到有朋輩說「趁後生乜嘢都要試吓!」在沒有清楚考慮後果下,可能會開始吸煙甚至一試大麻。(6) 成年人參與投機博彩,不免有一種不勞而獲,本小利大的心態;當考慮「自身利益」,利害當頭時,誠信、尊重皆可棄如敝屣。有些人認為只要不犯法,做事損人利己也是人之常理。

然而,(7) 做決定亦會由「人性内心的價值觀」所引導。孟子說人有「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源頭。基督信仰更清楚指出,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所造(創一26~27),人性內存對美善的追求(智慧、聖潔、公義、良善、誠實等),皆是從創造主而來。是故,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有責任將人內心潛藏的美善價值誘導發揮,使人能在行事為人時,能由內心生發而出,擇善而行。

------------------------------------------------------------------------

可是,人犯罪後,失去了上主的形象;世界的敗壞也帶來了人性的扭曲――放縱、自戀、疏離、抑鬱與孤獨,善惡界線模糊,没有絕對真理。《聖經》描寫人若離開上帝,人的思想會變為虛妄,内心的光明就變得昏暗了(參羅一18~32)。今天的教育,很多時候只處理人的行為,强調以一套行為標準來量度一個人是否「守規」(所以學生手册詳列「校規」);社會也以一套外顯行為來判定一個人是否「守法」。教育局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框架,由2021年的10項,於2023年底再加上「孝親」和「團結」至12項。2 學校當然會努力配合,但價值觀可以怎樣教?學校是否能以構建課程、設計及提供學習活動,就能培育出學生「擁有」這些價值觀和態度?

「擁有」和「擁抱」不同。一個人行事為人的原因,來自「外在的要求」和「個人的渴望」的比例與相互作用。 3若前者强而後者弱,人在行事時會感到非己所願和被困,變得虛偽,抽離和被動,心有不甘。一個人可以在屈從 (surrendered and conformed)下「擁有」勤勞、團結甚至責任感……等價值,也表現出守法、孝親……等行為,但他並不感恩真摯。在沒有「外在要求」或被觀察、監控或評核之下,表現可以180度反轉,因為以「外在要求」作為行為成功指標,只是一種動物訓練模式,靠的是權威、監控、獎賞與懲罰。

反之,若「個人渴望」强過「外在要求」很多,人在行事時會感到自主、滿足和平静,隨心所欲、表裏如一,投入和充滿動力。一個人若能將這些價值觀内化 (internalized),從心底「擁抱」這些美好的價值――他的一切抉擇皆以價值導向,哪怕在環境不順,或利害懸殊,或羣眾壓力下,他仍能堅持下去,表現從一而終。受誘惑下,仍堅持守法;在不受尊重下,仍堅持尊重別人;面對仇敵,仍抱持愛人的心。將價值觀内化,不靠獎懲或利誘、威權與脅迫,這才是人類的教育模式,四端得以發揮。按著基督信仰,就是倚靠上主的恩典,披戴基督,成為一個新我,從內而外 (Inside Out),有新生的樣式,正確地反照上帝的形象。

「你們要把自己的心志更新,並且穿上新我;

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從真理來的公義和聖潔。」

(弗四23~24)

------------------------------------------------------------------------

不少基督教學校,將教育局指引内提出的12項「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與《聖經》內的「聖靈果子」素質有機地配對起來4,讓全校總動員地將品格培育成為學校按年的教育目標。人被罪和自我捆綁,基督教學校須向學生傳遞福音改變人心的能力,繼而讓學生在信仰上成長,才能恢復人裏面愛神愛人的意志和能力。這種以心為本的價值教育,雖不似透過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訓練動物般,由外而入 (Outside In) ,行為表現立竿見影,卻是持久有效,不會培養出偽善的人來。美善的堅持打從心底裏生發出來,不是因為利害關係、利益多少,或等價交換、斤斤計較,或要得別人的稱讚獎勵,而是內心真正覺得這樣做是好的,「我就是想這樣做!」

2010年以後出生的,被稱為Alpha世代,孩子又被稱為iPad kids。5他們成長於網絡和電子產品已全面滲透至生活所有層面的世界。無牆學習、人工智能,他們可以隨時隨意吸收知識,獲得資訊。但未來世界將會是更虛擬,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可以更加抽離和虛偽,帶來的往往是各種更複雜的道德抉擇。家長不能單靠學校培育兒女的品格和價值觀,始終父母家長才是與孩子朝夕共處、一起生活的人,有什麼文化和價值觀是作父母的想傳承給下一代的呢?家長可以怎樣傳遞價值觀給孩子?没有別的方法,只有靠身教。家長怎樣選擇,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家長若看金錢至上,成就與財富掛勾,孩子會變得吝嗇,眼裏只有金錢,對任何事情都從利益角度考慮,對其它美好事物都提不起興趣,這是何等悲哀?

有關「孝親」,可以怎樣教?我家孩子自少看見我們怎樣與長輩相處――噓寒問暖,定時按能力奉上家用。女兒現在雖然身處海外進修,仍每週與婆婆嫲嫲通訉,分享生活點滴,也關心家中各種需要。我們的朋友都說她孝順,懂得照顧長者。我們只有在他們還小時以身教潛移默化,輔以一兩句解釋、一兩個聖經小故事,每晚睡前一起為老人家禱告,兒女就「漸漸擁抱」孝親的價值了。

Inside Out 的價值觀教育,還是Outside In的價值觀教育,學校和家長要怎樣選擇呢?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箴四23)


  1. 參陳廷三:《父母應有的執著》,香港:文藝,2020,頁96-99。
  2. 參教育局:《豐富《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內容──優化「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教育局通函第183/2023 號,2023年12月14日,https://applications.edb.gov.hk/circular/upload/EDBCM/EDBCM23183C.pdf
  3. 參陳廷三:《父母應有的執著》,頁100-101。
  4. 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見《聖經》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
  5. iPad ,是一個由蘋果公司設計銷售的平板電腦產品系列,最早一款iPad在2010年4月3日推出。高科技產品自始成為育兒的「電子奶嘴」。忙得分身不暇的家長塞一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之類到孩子手中,就立即可以得到解放,卻不知道早已把他們推進虛擬世界,讓孩子們沉迷於這玩意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