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力茁壯成長

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最新一輪「優配研究金」及「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撥款結果中,本校表現理想,更於教育學科,無論研究項目數量或撥款總額,成為各大學之冠。上述兩個資助計劃中,本校總共有三十三個研究項目獲得撥款,總資助額為一千八百二十八萬港元。

教育學科研究先導

「優配研究金」及「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合共資助三十一個有關教育學科之研究項目,本校佔其中十一個,資助額逾七百萬港元,為教育學科研究獲批總資助額三分一以上。

新進學科研究項目表現卓越

本校年輕學者在人文學及藝術科、心理及語言學科兩方面有出色表現。人文學及藝術學科方面,本校獲「傑出青年學者計劃」資助五個研究項目,總額為一百一十七萬港元,在眾大學中名列第三;而成功率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三,較所有資助大學整體成功率超逾二十九個百分點。

至於心理及語言學科研究項目方面,本校向「傑出青年學者計劃」遞交十一項申請,其中兩項研究獲撥款八十七萬港元,佔該學科獲批金額近三分一,在眾校中名列第二。

截至二零一七年六月三十日,本校獲研資局及其他資助機構*撥款之研究項目,連同仍在進行及新獲資助者,合共一百七十八個,總額高逾一億一千一百八十萬港元。研究項目涵蓋廣泛學科,包括:教育、人文及藝術、心理及語言學、社會及行為科學、以及自然及健康科學等。期間,四十二個資助項目已圓滿完成,研究課題由幼兒教育、應用心理學、環境研究,以至創意藝術及文化等,極為多元。同年,教大學者發表了七百八十七項獲引述的學術研究著述,包括:學術期刊文章、書籍著作,或書籍著作中個別章節,其中百分之五十六與教育學科有關,包括: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技術教育及特殊教育等。

本校研究人員之出色表現,正印證教大在教育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雄厚研究實力,實有賴不同學科之資深與年輕學者彼此協同互補。本校學術與教學人員亦為公共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社會課題的討論與倡議,如:出任政府各委員會或智庫成員與主席,以及於公共論壇發表主題演說等。

  • *
    其他資助機構,包括:中央政策組、食物及衛生局、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創新科技署及環境保護署。
促進中國語文教育的新國際學術平台

二零一七年六月,本校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文部及香港中華書局,一同創辦《國際中文教育學報》。該刊以中英雙語出版有關中國語言學、語文教育及教授中文為第二語言的頂尖研究論文,為中國語文教育搭建國際學術平台。

頂尖學報發表突破性科學發現

生物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胡紹燊教授領導一個由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並首次發現缺氧會引發表觀遺傳變化,從而減損魚類跨代生育能力。是項突破性發現發表於二零一六年七月號《自然通訊》。該學報為世界權威科學學報,涵蓋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與生物學等自然科學。

知識轉移裨益社群

研究與發展事務處屬下之知識轉移小組,已於二零一六年下旬升格為知識轉移辦公室,發掘具知識轉移價值之研究項目,配合相關研究專長與成果,為校外持份者提供顧問服務、受託及合約項目、專業培訓及專利授權等支援。截至二零一七年六月三十日,逾二萬六千三百所學校、七萬五千七百名教師、一百四十七萬二千二百名學生及二十五萬四千四百名其他持份者,已受惠於本校不同類型之知識轉移項目、活動及計劃,遍及教育與其他界別*。本校之學術部門年內亦籌辦逾四百五十個會議及研討會,匯聚本地與海外學者、政策制訂者、實務人員及持份者,就教育及相關課題交流意見、啟發新知。本校亦設有網上研究資料庫,分享知識與研究成果。資料庫內藏有逾二萬一千三百個學術文章的書目紀錄。本地及全球學生、教師與學者均可進入資料庫閱覽,年內訪客逾十一萬六千七百人次。

  • *
    總受惠人數為參與各項活動人數之總和,部分受惠者或學校可能參與多於一項活動。
維護可持續環境發展

科學與環境學系建基於兩個研究項目所得之數據和知識,包括: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一百九十萬港元的「利用廚餘於綜合塘魚養殖:品質安全的淡水魚生產及魚塘生境保育」,及由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四百五十萬港元的「廚餘再造魚飼料及養魚技術提升」,於二零一六年十二月獲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八百五十萬港元,進行另一項為期三年之研究項目。研究項目目標是利用本地回收所得廚餘,為三種受歡迎的海水魚,研製出適合的飼料配方。通過以較低的成本生產,藉此飼養出既安全又優質的食用海水魚,並紓解對堆填區之負荷。

社會科學系獲發展局委託,探究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生態旅遊規劃及管理,作為二零零八年四川大地震後重建計劃之一部分。研究得出的成果,為該自然保護區制定一套生態旅遊指引及為當地旅遊業及導遊確立兩項認證制度。截至二零一七年六月,區內已有十所旅客農舍及酒店獲取認證。

全面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

於二零零四年設立的「蕊展計劃」,支援確診患有亞氏保加症(現統稱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童,至今已為主流學校的逾一千個家庭及兒童服務。該計劃根據自行開發之課程,因應家長與學生需要,提供不同服務,包括:社交技巧訓練、個人輔導、教育研討會及工作坊等。二零一七年六月,計劃更製訂教材套與互動訓練工具,輔以應用工作坊,期望可於未來三年,再惠及約一千名教育工作者與家長。

於二零一六年在校園成立的「整全成長發展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該中心由來自心理學、輔導學、聽覺學和言語及語言病理學之專家組成。該跨學科專業團隊,以其擅長之應用研究所得,為有特殊學習需要之學生提供評估和介入服務。至今,接近一百名中、小學學生,已受惠於中心的多項全面服務,包括:輔導、遊戲治療及專業診療服務等。

二零一六年九月,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承蒙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於將軍澳教學中心增設一特殊教育支援組,從社區層面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及其家庭。該支援組提供個案及到校的特殊教育訓練及家長支援,並為有志從事特殊教育之準老師提供專業培訓。

二零一七年五月,該中心亦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助,推出全新資源套,派發予全港中、小學,以支援前線教師,支援融合教育學校內有注意力不足及/或過度活躍症的學生及智障學生。該資源套發展自一個為期三年、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研究項目,所獲取之專業經驗與知識而來;期間已有二十四所學校獲密集式校本支援,另有一百二十一所學校獲顧問服務。

集思廣益 匯聚交流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科學與環境學系及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攜手舉辦「STEM教育會議暨嘉年華」活動,讓教育工作者、學校領導人員與課程發展工作者聚首交流。活動集中研討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的整合及相關科技,如三維印刷及虛擬實境技術於STEM教育中之應用,吸引來自約三百所本地中、小學,逾八百名師生參加。

二零一七年五月,本校舉辦幼兒教育界年度盛事之「幼兒教育研討會二零一七」,逾三百名校長、教師、家長、專業工作者及政府官員出席,一同探究教師與家長如何提升兒童之「軟技能」,尤其在社交、情緒及道德方面之能力和素質。研討會內容豐富,包括四場由本地及國際學者主持的專題演講,以及二十場由本地幼教機構主持的業界講座、工作坊和匯報等。 

二零一七年四月,美國教育研究協會年會於德州聖安東尼奧市舉行,為全球最大型之教育研究人員會議之一。年會上,本校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舉行接待會,有來自二十五個國家,逾一百四十五所大學、國際組織及出版社,合共三百多名學者與教育領袖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