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九期,第一冊,文章十七(二零零八年六月)
武荷嵐、楊友源、鄭美紅
淺談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中的科學評估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國進評」的產生背景

1963年,美國由於缺乏有關學生學業成績方面的資訊,國家教育專員弗蘭西斯•凱普爾(Francis Keppel)呼籲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學生學業成績評估體系,並邀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泰勒(Ralph W. Tyler) 共同參與籌備工作。由於是針對多個學科領域、多個年齡段,反映不同學生學業成就水準的全新評估方式,整個評估體系的開發時間比預期要長。到1969年,整個項目被重新命名為國家教育進步評估(NAEP)。

儘管從六十年代開始,「國進評」 就陸續在閱讀、數學、科學、寫作、歷史、公民、地理和藝術等各個學科開展定期的學業成績測評,測評物件是全美最具有代表性的4年級、8年級以及12年級學生。但直至1996年,「國進評」 的評估模式的才完全確立:包括全國評估(National NAEP)、州評估(State NAEP)、城市地區試驗性評估(NAEP Trial Urban District Assessment)、全國長期趨勢評估(Long-Term Trend)等幾類(周紅, 2005)。下表是這幾類評估的比較。

表1:各種類型的「國進評」評估

主要的全國評估
(Main National NAEP)

全國長期趨勢評估
(Long-Term Trend)

州評估
(State NAEP)

實驗性城市地區評估(TUDA)

評估科目

閱讀、數學、科學、寫作、歷史、地理等各科目

閱讀、數學

閱讀、數學、(科學、寫作是自選科目)

閱讀、數學、科學、寫作

評估對象

4年級、8年級、
12年級

9歲、13歲、17歲

4年級和8年級
(12年級自選)

一般為4年級和8年級公立學校的學生

評估時間

兩年一次(每次2-3科)

四年一次

兩年一次(逢單年)

兩年一次(逢單年)

評分方法

標準分數和等級水準

標準分數

標準分數和等級水準

標準分數和等級水準

每次「國進評」完成後,最終的結果以學生的性別、種族、學校類型、所在地區、背景資訊變數等類別進行報告,不報告參與評估的學生或學校的個別資訊。參與的各州可以將評價結果與全國或其他州的學生平均水準相比較,與本州的目標相比較,明確學生學業所在的全國水準,發現本州在教育上的不足,為改進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Copyright (C) 2008 HKIEd APFSLT. Volume 9, Issue 1 Article 17 (Jun.,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