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九期,第一冊,文章十五(二零零八年六月) 張淑女 發展「真實性評量」來探討台灣中學生的科學素養
|
自從科學素養一詞在1950年代被Paul Hurd所提出後,科學素養成為近數十年來全球從事科學教育的研究人員與在職教師們的終極目標(Laugksch, 2000)。而伴隨著科學素養的科學教育目標,許多國家的教育改革潮流也隨之展開,台灣也不例外。
台灣最早在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革,而最近的一次課程改革是在2001年開始實施所謂「九年一貫課程」(Chang & Chiu, 2005)。在這一次的教育改革理念指出,國民中小學課程應以人的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優良潛能;涵詠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教育部,1998)。根據上述的理念所發展出來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三個面向 (教育部,1998):
「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發展的關係,與促進個體的身心發展。
「人與社會」-著重於社會與文化的關係,與增進社會文化的參與。
「人與自然」-自然與環境的關係,正確認識自然並適切運用。
基於上述三大面向所產生的課程目標,可以進一步轉化成個體在九年一貫課程所應積極培養的十大能力,如表一所示。而除了此十大能力的轉化,課程改革人員也規 劃出七大學習領域來加以落實,從國民教育的一年級至九年級,均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科技及综合活動等七大領域,用來取代 過去升學考試的傳統科目,希望統整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避免知識的片斷性,希望強化課程之間的連貫性與生活經驗的結合;就七個學習領域之中的「自然與 科技」領域而言,此領域所包括的學科包括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及科學應用(食品、織品、營建、運輸、製造等方面的科技和資訊傳輸、生物 科技等)(教育部,1998)。表一、九年一貫課程目標與十大能力(整理自教育部,1998)。
課程目標
十大能力
(一)「人與自己」的面向
1. 增進自我了解,激發個人潛能。
1.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培養表達溝通、創作及審美能力。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獲得運動常識與技能,陶冶體育情操。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二)「人與社會」的面向
4. 培養負責守法、積極參與、團體合作的民主法治知能。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發展互助合作的群己關係,重視倫理價值,提昇道德判斷能力。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啟迪包容異己,尊重多元文化,恢弘國際視野。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三)「人與自然」的面向
7. 啟發探究興趣、批判反思、創造發明等科學態度。
7. 主動探索與研究
8. 學習科學方法,理解科學概念,注重科學實驗,應用科技新知。
8. 規劃、組織與執行
9. 了解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生態。
9.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0.掌握科技資訊,培養終生學習意願。
10.運用科技與資訊
由 上述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不難看出台灣對於科學發展與培養學生科學思考及科學態度的重視,以及促進學生能將科學知能與生活情境結合的決心,而 這樣的思潮十分符合全球所提倡的科學素養理念。基於此教育改革理念,以下內容將藉由筆者過去在真實性評量的研究經驗來探討其對於促進科學素養的可行性,以 及介紹台灣在2001年的九年級學生科學素養中的認知指標表現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