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七期,第二冊,文章五(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鄭美紅
專題研習教學設計:創作新生物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本文選取了一組學生的習作部份為示例,圖五、六、八、九記錄了學生資料搜集及創作的過程,亦可從這示例中,分析學生的思考過程及所考慮的問題。「六何法工作紙」(圖五)上的問題旨在刺激學生去思考。其中,概念方面,學生考慮到某一生物的居住環境、身體功能,如「變色龍適合在哪些環境居住?」,「魚用什麼呼吸的?」;層次之間的問題方面,想到蛇及變色龍適應環境的問題,如「蛇為什麼可以吃到比自己大的動物?」,「為什麼變色龍可以變色?」;分支之間的問題方面涉及了生活在不同環境的生物的適應力,如「在空中生活的動物與在陸地生活的動物有什麼分別?」。在設定問題後,學生便展開資料搜集,其後,把搜集所得的數據記錄到「資料記錄工作紙」(圖六)上。這有助學生記錄資料搜集的過程,以及提醒他們列明出處,如互聯網、新聞報章、書籍。譬如,有關蛇這主題,學生已閱讀不同的資料、互聯網上的文章、《明報》的報導及書籍《神秘的隱士》,學生於具備所需的資料後開始創作。創作時,學生須考慮幾項基本因素,包括環境和新生物的特點(圖八)。在環境的範疇下,這組學生選擇了較不穩定的環境,如「天氣炎熱」、「四季不定」;在考慮新生物的特點時,他們想到生存在這種環境下的生物須較有彈性:「四肢靈活」,沒有固定的食物:「什麼都能吃」。最後,學生以圖畫表示他們的概念於海報創作中(圖九)。生長環境方面,他們繪畫有樹、仙人掌、草、河,這些植物表示環境的不穩定性:有乾旱也有水源充足的地方。生物方面,創作的新生物像蛇,但卻具備較佳適應環境的能力及攻擊或保護能力,如會噴火。
Copyright (C) 2006 HKIEd APFSLT. Volume 7, Issue 2, Article 6 (De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