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五期, 第二冊, 前言(二零零四年八月)
高凌飈
中國科學課程的改革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二、課程改革的目標和措施

2、新課程的結構

中國的新課程在結構上有了很大的變化。為了增加課程的彈性,新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將課程分為小學與初中兩個階段分別設計,而是九年統籌安排。1-6年級的課程以綜合為主,7-9年級課程分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類,學校可自行決定採用哪種課程。高中(9-12年級)的課程以分科課程為主,採用“領域-學科-模塊”結構。表2給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方案,表3給出高中階段的新課程方案。
 

表2、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及比例

 

年          級

課時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

思想品德

7-9

歷史與社會(歷史、地理)

3-4

科      學

科學(生物、物理、化學)

7-9

 

外      語

外      語

6-8

語      文

20-22

數      學

13-15

體      育

體育與健康

10-11

藝術(音樂、美術)

9-11

 

綜合實踐活動

16-20

地方與學校課程

義務教育的課程方案中,過去從小學1-6年級開設的自然課,被1-2年級開設的品德與生活及3-6年級開設的科學課所取代;過去初中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課現在改為兩種不同的課程,第一種是開設綜合的科學,第二種是仍然保留分科的物理、化學、生物課,由各地(以地區或市為單位)決定選用哪種類型的課。由於種種原因,目前除浙江省外,絕大部分地區在7-9年級仍選擇分科的課程。新課程中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其中一部分的活動為研究性學習,即由學生自定課題的探究活動,科學實踐活動是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

表3、高中階段課程設置及比例

學習領域

科目

必修學分
(共118學分,占總學分的62.4%)

選修學分Ⅰ

選修學分Ⅱ

語言與文學

語文

10

共55學分,占總學分的29.1%,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走向確定選修的課程。

共16學分,占總學分的8.5%,學生獲得該學分的課程為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

外語

10

數學

數學

10

人文與社會

政治

8

歷史

6

地理

6

科學

物理

6

化學

6

生物

6

技術

信息技術

4

通用技術

4

藝術

藝術或音樂、美術

6

體育與健康

體育與健康

10

綜合實踐活動

研究性學習

18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8

 

高中課程改變了原來的學科課程結構,採用“領域-學科-模塊”的結構。學習領域的設置更好地反映了現代科學綜合化的趨勢,有利於在學習領域的視野下研製各科課程標準,指導教師教學,防止陷入學科本位。學習領域的設置也有利於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對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既防止學生過早偏科,又避免並學科目過多,奠定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在學習領域之下設有學科,每一學科由若干模塊構成。每一個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個模塊都有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與建議。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繫。

新課程以學分為單位計算學生學業,每18個學時為1學分,每個模塊通常為36學時。科學共占了21個必修學分 ,占必修總學分的18%。與科學緊密相關的還有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合計與科學技術相關的必修學分將在25-30%之間,與原有的課程基本持平。

 
圖1、高中物理課程結構
圖2、高中化學課程結構

由於新課程強化了選修課,選修課的類型和份量和原課程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課程都是直線型發展的,新的高中物理課程採用了“2必修模塊+3並列選修系列”的結構(見圖1);學生在學完共同必修的2個模塊後,還必須從3個選修系列中選一個模塊才修滿必修學分,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不同的系列,也可以不再選修。化學採用了“2必修模塊+6並列選修模組”的結構(見圖2);學生在學習2個共同必修模塊後必須在6個選修模塊中任選一個模塊進行學習,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不同的選修模塊,或不再選修。生物採用了“3必修模塊+3並列選修模塊”的結構(見圖3);學生在學習共同必修模塊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不同的選修模塊,或不再選修。

 

圖3、高中生物課程結構

 


Copyright (C) 2004 HKIEd APFSLT . Volume5, Issue 2, Foreword (Aug.,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