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三期, 第一冊, 文章八(二零零二年六月)
周琳、李寶泉及劉靜玲
北京青少年課外科學教育探索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俱樂部活動及實例

  1. 科學名家講座

    2000年6月14日基地校50餘名學生會員與諾貝爾獎獲獎者李政道教授座談,李教授高興地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當場書寫了他的治學之道:"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他解釋:這幾個字中有4個"學"字、3個"問"字、一個"答"字,他說:這就是學問的奧妙所在。學生與著名科學家近距離的接觸,在自由討論的環境中對科學和科學理念的認識得到昇華,思維方式也產生了一定的改變,從依靠老師的被動學習變為通過不斷的發現問題、努力的去解決問題的探究式主動學習。

    2001年1月19日,邀請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院士,向600餘名俱樂部基地學校高中生作了"納米技術及其發展前景"的報告。以大約每個月舉辦一次的進度,依次請科技部部長朱麗蘭教授講:"新世紀科技發展的一些新特點和新突破";中科院前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院士講:"複雜適應系統和進化";中科院黨組副書記郭傳傑教授講:"怎樣成為一名科學家";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楊煥明教授講:"基因與我們";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郭華東教授講:"遙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張樹義教授講:"亞馬遜熱帶雨林";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乃彥院士講:"核能與核技術應用"和請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錢易院士講:"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學生反映說,雖然並不能完全理解報告本身的科學內容,但對科學家的自身和他們進行的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縮短了我們和科學家和科學本身的距離,使我們認識了科學研究的精神,激起了我們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2001年10月18日,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廳,為學生們作了以"創新意識的培養"為題的談話,並回答了學生的提問。俱樂部組織了130名學生參加。

    2001年11月24日,俱樂部組織300名同學在中國科技會堂演播廳與國際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古道爾博士座談。珍·古道爾從她的童年以極大好奇心偷看雞下蛋講起,並結合圖片扼要介紹了她在41年中在坦桑尼亞岡比自然保護區觀察黑猩猩的情況,並講解了推行"根與芽計畫"情況,她特別希望大家為"關心社區、關心動物、關心環境"做些實際工作,不單純是瞭解知識。會上同學們都用英語和珍·古德交流,例如:如何拯救生態環境?黑猩猩是否有自己的語言等問題。會場氣氛熱烈,演播大廳座無虛席,連走道、講桌前都坐滿了人,到會同學達到400多名。
     

  2. 科學實踐

    在2001年寒假和三月份開學後,科技俱樂部聯繫了中科院的15個研究所和3所重點大學共計31個實驗室,安排基地學校121名學生會員參加實踐活動;在暑假的7-8月聯繫18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實驗室,安排了212名學生會員參加科學實踐活動;這些同學參加的實驗課題、實驗過程對他們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新知識,每一位參加科研實踐活動的同學都親身經歷了一個由不懂到設計實驗,由不會提問到主動學習、不懂就向導師請教,由害怕失敗到敢於面對困難直到取得實驗成功這樣一個學習經歷過程。

    "科學實踐",必須結合高中學生科學教育的實際,規範活動的操作過程,以提高活動的教育效果。科技俱樂部活動委員會主任王綬琯院士指出:我們的活動,從教育的角度看,正在進行著兩項試驗;在學生參加科學實踐中進行兩個專題試驗的方案。(1)首先,引導同學們通過"模擬考察"第一線科研專案全部過程:包括學科背景,立項根據,科學路線,技術路線,到執行情況,已經得到的結果,可能發生的失誤等等,進行對主導各個階段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探究討論,以收到學習思想和方法的效果。這是一種探討和運用科學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是"學習科研"的一項試驗。(2)這也是一項"主動學習"的試驗:高中學生一般已經具備閱讀高級科普讀物和查閱材料的能力。在"模擬考察"中讓學生處在"考察者"或參與者的位置上,他們必須自己查閱資料、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導師討論問題,以這種方式"主動地"學習知識,而不是單純地"被動"受業。並親自設計了實施的三個階段,在廣泛徵求了俱樂部基地學校輔導老師的意見後,到大氣物理、遙感和軟體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和俱樂部活動學術指導中心的專家一起研究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方法教育試驗的意見。進行科研實習基礎上,根據科研結果,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科學論文的寫作。科技俱樂部的14名同學總結的7篇科學論文,在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中,一篇獲一等獎、五篇獲二等獎、一篇獲三等獎。


Copyright (C) 2002 HKIEd APFSLT. Volume 3, Issue 1, Article 8 (June,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