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六期,第一冊,文章十三(二零一五年六月) 陳正治、劉嘉茹、蘇明俊 輪站式可攜式學習積分對科學合作學習持續力維持之研究
|
本研究針對TGT的評量缺失,提出改良的策略,並以教師研習的實際教學,探討國中教師對一般學生科學學習持續力維持的成效,並擬定本研究架構如圖1。
圖1: 研究架構
嘉義縣某國中教師研習會自由報名的教師共24人,分別任教不同領域的課程。為方便整理晤談結果,分別編號A至X。
本研究乃針對現有合作學習之小組遊戲競賽法之不足處,研擬出一個可攜式學習積分(Portable Learning Credit,PLC)教學模式,並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工館)所服務的場域(不論館內或館外)為主,有鑑於蒞臨科工館活動仍以國中以下族群為大宗,基於社教機構以服務大眾為主,不論其在校的表現,人人應受到平等的對待與服務,且讓每個參與者均有被肯定其貢獻或價值機會。PLC操作模式為異質分組→全班授課→分組競賽→個人可攜式學習積分登錄1→再次異質分組→分組競賽→個人可攜式學習積分登錄2…(重複n次單元活動及個人可攜式學習積分登錄n)→個人積分累計→表揚,簡述如下:
1. 異質分組:以性別、出生月份或學校成就表現等資料異質編組。
2. 分組競賽:第一次組間競賽,比賽積分依其競賽結果排序,如分成M組,個人賽第一名者,該小組所有成員皆可得積分M,第二名得(M-1)分,最後一名得1分;如為團體成員皆投入的團體賽,為激勵團隊學員積極參與,積分權數變成2倍,積分權數可依其困難度之不同而增減。
3. 個人可攜式學習積分: 待各單次競賽後,小組學員在其學習紀錄卡上登載所得積分。
4. 再次異質分組:有別於一般傳統固定式分組學習,每單次競賽結束,即再次異質分?組,此稱為輪站式分組合作學習,積分計算方法參考分組競賽比序成績,既可維持住原積分高者之個人權益,也讓單次積分較差的個人,感受到新的分組中,仍有因新的異質分組,而有反敗為勝翻盤機會。 5. 個人積分累計: 個人最後積分,依其在各分次競賽中所得積分之統計累加。 綜合上述,茲將可攜式學習積分融入教學活動設計流程如圖2。
圖2: 可攜式學習積分教學設計
本研究為讓學員認識自然生態界中之蚇蠖(Inchworm,如圖3)是如何蠕動前進,並以一般影印紙供學員自摺一隻受力後會蠕動前進的紙摺蚇蠖(Paper-folded Inchworm,如圖4),讓學員進一步探究影響紙摺蚇蠖受力後,蠕動前進速度的各項變因,例如吹氣節奏、紙的寬度、紙的厚度、紙的長度等等,進而以組間個人賽,進行蚇蠖競速賽(相同時間內,蠕動距離遠者優勝),可進行多次比賽,每個人均得至少參賽一次、或團體接力賽等方式進行競賽,紀錄小組每次競賽所得團隊積分,再登錄個人積分,個人所得積分登錄卡如表1。假設該班學員有24名,第一次分成4組,每組6人;待第一次分組競賽後,各組6人,再分成4個小組,第二次分組每一組有6個學員,依此類推,直到每個學員都至少上台一次參加個人賽,再進行積分加權數2倍的團體接力賽,當然,只要不每次均能將小組打散,使其具有異質分組的可能,怎樣分組,就沒有一定的規範。
圖3: 自然生態中的蚇蠖外觀
圖4: 紙摺蚇蠖
表1:可攜式學習積分學習紀錄卡式樣
次序
1 2 3 積分合計
比賽名稱
個人競速賽
團體接力賽
選美票選賽
困難度
低
中
中
積分權數
1
2
3
組別
比賽排序
個人所得積分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PLC對學習者科學學習持續力維持的影響,採用深度晤談(In-depth Interview)的方法,以國中教師為對象,並以其過往教學經驗,主要了解學習者對科學學習活動的持續力維持感受,同時亦了解學習認知、情意與技能有幫助。研究工具為「學習持續力維持感受半結構式問卷」,題目為:
1.?您認為今天的活動是否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持續力的維持?為什麼?
2.?你在活動中感受到處處有「逆轉勝」的機會程度為何?
3.?請問你對於在活動中所要傳達的認知、情意與技能的感受如何?
4.?請問在活動中會不會想要中途或提早離席?為什麼?
如表2,以性別、出生月份,第1次比賽採S型異質分為6組,每組4名,分別給予編號,例如學員B女生, 5月出生在第2組1號,以1-2-1表示。第一次個人競速賽結束後,第2小組成績排序為第3,因此第2小組成員每人可得積分4分;如學員C為第4小組,第一次個人賽得第1名,因此該組C、K、N、U等組員可得積分6分;反之, D所屬的第3小組,得第6名,該組全部組員得1分),此時,B與其第一次賽事中同組成員(如G、R、U等3人),皆可在其個人積分簿上登載4分。第一次個人競速賽一結束,再次異質分組,全部打散再分成第二次競賽之4小組中, B由1-2-1變成2-1-4,表示為第二次競賽第1小組之4號,依此方式, G由1-2-2變成2-2-4(代表第二次競賽、第2小組之4號), R由1-2-4變成2-4-4, U由1-2-3變成2-3-4,亦即,原第一次個人賽中第2小組成員已被分散到第二次競賽中之第1、2、3及4小組中。再次異質分組,第二次競賽就會變成4個小組,每組6名學員,且每一小組內學員原有積分不同,如第二次競賽中,第2小組成員有F、G、I、J、K和P,他們6人分別擁有第一次競賽的積分,分別是1、4、3、2、6和5分,此時,各小組內均有第一次競賽之高分者,也有低分者。高分者為維持其第二次競賽仍有好積分,或者低分者會感覺有機會再第二次競賽中獲高分,彼此間會更合作與團結。
待學員間有多次互動學習與個人賽後,再加入每位學員均得參加蚇蠖競速接力賽,且競賽名次所得積分變成2倍(如學員A第三次團體賽中,該組第一名,因有6個小組,因此換算成可攜式學習積分12分)。
表2:可攜式學習積分小組遊戲競賽法個人積分紀錄表
學員 性別 出生月份 個別賽1組別 賽1分組及編號 賽1結果排序 賽1小組及個人積分 個別賽2組別 賽2分組及編號 賽2結果排序 賽2小組及個人積分 賽3組別 團體賽3分組及編號
賽3結果排序 賽3小組及個人積分 個人總積分 A
女
2
1
1-1-1
4
3
1
2-1-3
3
2
3
3-3-2
1
12
17
B
女
5
2
1-2-1
3
4
1
2-1-4
3
2
4
3-4-2
2
10
16
C
女
7
4
1-4-1
1
6
1
2-1-6
3
2
6
3-6-2
3
8
16
D
女
6
3
1-3-1
6
1
1
2-1-1
3
2
1
3-1-2
4
6
9
E
女
9
6
1-6-1
2
5
1
2-1-5
3
2
5
3-5-2
5
4
11
F
女
12
3
1-3-2
6
1
2
2-2-1
2
3
1
3-1-3
4
6
10
G
女
11
2
1-2-2
3
4
2
2-2-4
2
3
4
3-4-3
2
10
17
H
女
8
5
1-5-1
5
2
1
2-1-2
3
2
2
3-2-2
6
2
6
I
女
9
1
1-1-2
4
3
2
2-2-3
2
3
3
3-3-3
1
12
18
J
男
3
5
1-5-2
5
2
2
2-2-2
2
3
2
3-2-3
6
2
7
K
男
2
4
1-4-2
1
6
2
2-2-6
2
3
6
3-6-3
3
8
17
L
男
6
5
1-5-3
5
2
3
2-3-2
1
4
2
3-2-4
6
2
8
M
男
8
1
1-1-4
4
3
4
2-4-3
4
1
3
3-3-1
1
12
16
N
男
10
4
1-4-4
1
6
4
2-4-6
4
1
6
3-6-1
3
8
15
O
男
12
6
1-6-4
2
5
4
2-4-5
4
1
5
3-5-1
5
4
10
P
男
3
6
1-6-2
2
5
2
2-2-5
2
3
5
3-5-3
5
4
12
Q
男
5
4
1-4-3
1
6
3
2-3-6
1
4
6
3-6-4
3
8
18
R
男
8
2
1-2-4
3
4
4
2-4-4
4
1
4
3-4-1
2
10
15
S
男
3
1
1-1-3
4
3
3
2-3-3
1
4
3
3-3-4
1
12
19
T
男
4
3
1-3-3
6
1
3
2-3-1
1
4
1
3-1-4
4
6
11
U
男
3
2
1-2-3
3
4
3
2-3-4
1
4
4
3-4-4
2
10
18
V
男
7
6
1-6-3
2
5
3
2-3-5
1
4
5
3-5-4
5
4
13
W
男
9
3
1-3-4
6
1
4
2-4-1
4
1
1
3-1-1
4
6
8
X
男
11
5
1-5-4
5
2
4
2-4-2
4
1
2
3-2-1
6
2
5
說明:以原第一次個人賽分組中,第三組組成員B、G、R、U因競賽內容與組別的更動,每人可攜式學習積分變化如下: B得 4+2+10=16分、 G得17分、 R得15分、U得18分。可知,經過數次個人或團體競速賽後,全體學員就有機會與其它不曾合作過的學員一起合作學習,可以創造同儕間更多互動學習和討論的機會。藉由多次個人與團體賽事後,就會激發更多紙摺蚇蠖造型創意的改變,和影響蚇蠖蠕動前進速度各項變因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