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一期,第一冊,文章三(二零一零年六月)
蘇詠梅、鍾媚
科學探究中的“不科學”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資料分析

在分析學生如何進行觀察、假設和策劃,Harlen (2000)認為這些探究過程技巧的證據不需要在現場收集,透過學生的書面工作很多時候能提供有用的資訊。本研究以26份獲得「傑出」的專題探究中學生提交的探究計劃和探究報告書,及學生們的口頭匯報,分析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的「不科學」想法。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按學生的書面記錄探究過程和成果作依據來進行分析,限制是欠缺學生的訪問,未能再深入了解學生的不科學想法及其背後涉及的各種因素。分析框架參考Duggan & Gott (2000)認為對科學教育最相關的技巧,包括:設計(design)、測量(measurement)、資料處理(data handling),及 Chin (2003)提出的5P1I2R,包括:確認問題(problem definition)、已有知識(prior knowledge)、預測(predictions)、計劃(plan)、程式(procedure)、調查(investigation)、結果(results)、反思(reflection)。為分析更簡明,我們重組兩份資料,得出以下三個過程階段的分析框架。

1. 計劃和設計

2. 開展探究過程

3. 解釋探究結果

 


Copyright (C) 2010 HKIEd APFSLT. Volume 11, Issue 1, Article 3 (Jun.,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