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一期,第一冊,文章十三(二零一零年六月)
李揚津、林從敏、楊友源
從學制的改變到課程的革新:論香港新高中科學課程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各科的教學取向與策略

相對現行的課程而言,新課程對教學取向與策略做出了更詳盡的指引,它將科學課的教學取向分為三大類:直接傳授式、探究式、共同建構式。直接傳授式適用於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科學的基本資料和事實,如解釋、示範等。探究式則強調運用類似科學家探究知識的方法,讓學生透過釐清問題、驗證假說、收集和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共同建構式則視課堂為一個學習社群,由學生和老師作為學習夥伴,共同建構知識,老師從中引導學生宏觀地將知識聯繫起來,以建構更廣泛而深入的知識,如專題研習。

基於這一教學取向,各科對教學方式作了更詳細的詮釋。生物科提倡老師採用多樣化的策略,包括歷史導向、情境導向、專題研習等。化學科保留舊課程多元化的策略如製作概念圖、搜尋與展示資料、運用資訊技術進行互動學習、提供全方位學習機會。此外,還加入以問題為本學習[15] 。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各科都主張議題為本的教學取向,即利用適當的議題提供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學生通過研習,討論這些議題所引發的不同科學觀點,以至對社會道德及價值觀念可能造成的衝擊,使他們深切地體會科學及技術應用於社會所帶來的「機」與「危」。除此,亦利用歷史導向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學習科學的歷史,了解科學的本質。各科亦同時提倡從閱讀中學習,強調學生能透過閱讀科學文章,通過師生、生生相互溝通與討論,明晰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由於新的高中學制為一個持續三年的學制,中間不會對學生作出任何篩選,因此學生的個別差異會較大。新課程照顧到了學生的多樣性。[16] [2]強調在設計教學策略及活動時,要考慮學生的不同能力、興趣和需要,新課程提出了不同方法來照顧學生的多樣性,[16] [2]包括瞭解學生以建構學習的模組, 透過同質和異質分組讓學生一起學習,因應學習風格使用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包括採用多類型的教學活動輔以視聽教材,以配合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以及運用資訊科技照顧學生的差異,例如以多媒體和網上學習資源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讓學生按自己的進展步伐來學習。物理科裡便有多項建議讓學生及教師善用多種資訊科技於實驗課中,例如:運用資料記錄儀和各類感測器作實驗的量度及探究活動,利用攝錄機分析拋物體運動或圓周運動,以電腦軟體仿真物體的運動及核電的流程等[17-19]。各科對照顧優秀學生的需要尤為重視,除了加快這類學生的學習進度外,亦向他們提供更具挑戰性的作業及科學探究活動,以提高他們學習科學的能力。

評估

新課程除了以統一的公開筆試為評估學生學業成就的主要方法外,還引入校內評核的方式,擴大評估的範疇至其他方面(如科學探究)技能的評估。引入校本評核是為了提高公開評核的效度,以彌補以紙筆形式考核的限制。其實類似的校本評核(稱為教師評審制)在以往中六中七高級程度考試已沿用多時,這次只是乘改革學制及課程之利,進一步將這種評估方式擴展至整個新高中科學課程。新與舊的校本評核的最大分別是前者除了包括實驗性的課業外,還加入非實驗性的作業包括批判性地閱讀(如評鑒科學家的貢獻);設計海報或傳單(如向不同人士宣傳遵守“綠色化學”原則);撰寫報告(如總結參觀工廠所獲取的科學知識);開發多媒體產品(如說明聚合物合成的過程等)。這樣的安排加強了課程、教學及評核之間的整合。具體來說,校內評估起著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為學生和教師帶來正面的倒流效應,提高學生和教師對課程各個重點的重視程度,令學習焦點不僅限於考試所能考核的內容範疇,希望藉此激發學生更全面地學習科學,從而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則讓教師搜集教與學的回饋,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所遇到的困難,因此它是一種「促進學習的評估」。當然,校內評估也是用以評定新高中學生的學業水準,包括概念理解和科學技能等方面,所以它亦屬於一種“對學習的評估”。

 


Copyright (C) 2010 HKIEd APFSLT. Volume 11, Issue 1, Article 13 (Jun.,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