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十一期, 第一冊, 中文前言(二零一零年六月)
郭重吉 科學師資培育的理論觀點
|
師資培育的制度會受到教育、國防、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政府在教育經費的分配、制度的建立、投入的人力和其中資源等,均深深地影響師資培育的走向和成效。當然師資培育的實務和研究也會隨著一些教育的理論、教育思潮而變。
科學師資培育也牽涉到課程、教材、學生、老師和教學情境等問題,例如,到底科學教育的目標是要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還是培養國民具有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需求?而學生的學習可以從行為主義、皮亞傑認知發展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包括強調科學探究、情境認知、語言、社會文化、多元文化、後現代、複雜系統) 等各種流派來探討,科學的教學不但強調科學知識、技能、態度和實務的統整,也希望學生對科學的本質有所體認,至於科學學習評量方面則要兼顧學生在認知、情意和技能等方面形成性和總結性的學習成果。從這些方面來看,到底一位良好的科學教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知能?要如何遴選何合適人選並予以適當的培育?而這方面的理論基礎為何?這些都是長久存在且必得面對的問題。
傳統的師資培育措施跨越比較長的時間,對於職前教育階段,以及後面的專業成長期間,種種師資培育措施的成效,到頭來要從師生在實際教學情境的表現和成效來加以評估。師資培育的措施,對後續教師教學表現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影響,很難確立。此外,學生有其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而學習成效包含認知、技能和情意等多方面的成果。在老師方面,也有許多相關的因素會影響教學成效,除了師資培育過程中的學習機會、學習過程和學習經驗之外,教師特質(信念、期望、知識、技能、教學風格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在這樣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我們不難想像相同的老師、相同的教材、教學方式,對於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成果上面很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對師資培育而言,這又是一大挑戰。
以往科技理性、專業技能導向的師資培育方式,顯然有其限制。對於科學師資培育的實務和研究,宜綜合考慮本文從各個不同層面整理出來的理論觀點,針對不同的目標、情境、人員和其它資源,做合理的因應。在科學教學和師資培育方面的研究,有一個重大的挑戰,就是如何經由研究來促進理論和實務之間的連結,包括:如何讓職前和在職教師更能夠了解和科學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成果,而能在教學情境中善加運用;以及如何從科學教師在教學情境中的教學實務,引出更有利教學成效的研究問題,並導致教師教學實務理論的建立。
Copyright (C) 2010 HKIEd APFSLT. Volume 11, Issue 1, Chinese Foreword (Jun.,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