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漿糊

簡介準備過程技巧結果討論結語
問話精華編者的話  
 
 
討 論
 

 其實這個實驗只是一個初步探究黏貼力的實驗。實驗的設計及過程 仍有不足之處,需要改良。而這些不足之處亦可構成將來進一步探究 的科學題材。

 
 (1) 我們將黏貼時間定為2小時,當所有材料乾透才進行黏力測試。這 樣,我們便不知道那一種天然漿糊或化學黏貼劑最快乾及可用。因此, 在將來的實驗中,可測試時間長短對黏貼力的影響。
 

 (2) 我們沒有量度每種天然漿糊的濃度。譬如於一個橙汁濃度有別於 一個百合加水煮後的濃度。若能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在這方面加以 控制及量度,實驗結果必會更準確。

 

 (3) 我們所用量度黏貼力的方法,已是經過多翻討論後選出來的。我 們曾經想過用重量來測試黏貼力,即是在每份材料加上重量的法碼, 能承受最重的法碼而仍黏合的,便具最強黏力。但後來在實際量度時 做不到,才轉用以一個組員的搖動力來測驗各項目的黏貼力。這方法 的缺點是:不同的人手會有不同的搖度,我們亦不能保證每次的搖動 力度是絕對相同。所以我們的測試方法不能作為一個公用標準。

 

 (4) 我們測試的黏貼對象亦欠代表性。例如紙張可分多種─卡紙、瓦 通紙、縐紙、馬拉紙......,而我們只是選擇各類物料的其中一種來進行 測試。我們不能概括地說,如芋頭能黏貼雪條棍,便能黏貼各式各樣 的木材。因此,將來的實驗可使用不同的質料作黏貼對象。

 

 (5) 我們知道芋頭、百合、蘋果均具有豐富的澱粉質。但實驗結果顯 示芋頭及百合的黏力遠高於蘋果。我們推測差別可能是由於芋頭及百合 曾被加熱,而蘋果則沒有。因此以後的實驗可在這方面作探究。

 

 (6) 為了貼合題目,我們實驗沒有再探究哪些物質可作天然漿糊的溶 劑。相信將來的實驗可在這方面進一步探究。

 
 
 

 

個案實踐上一頁 / 下一頁簡介準備過程技巧結果討論結語
問話精華編者的話

版權為亞太科學教育論壇所有(2000)
香港小學科學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