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被演藝學院拒於門外的專業藝術管理人員──記鄧耀銘先生的訪問 藝術管理人員專訪(九) 慶幸被演藝學院拒於門外的專業藝術管理人員──記鄧耀銘先生的訪問 (5.12.2014) 現任風車草劇團節目經理的鄧耀銘先生是EMA課程的首屆學員之一。他從2003年開始從事藝術管理的相關工作。參與本港及海外音樂、舞蹈、戲劇演出已超過100多場次,曾擔任節目策劃、監製、項目統籌、宣傳設計及推廣等工作。最近這位對藝術充滿熱情的年輕管理人員與我們分享了他工作的點滴以及個人對藝術管理的見解。 | EMA 學員鄧耀銘 | 鄧:鄧耀銘 記:記者莊嘉雯 記:您為何會成為藝術管理人員? 鄧:我很喜歡表演藝術,自中學起已很享受在台上演話劇的滿足感,及與他人合作的團隊精神。由於我很想將這份感動變成將來的職業,於是投考了香港演藝學院,但三次都沒有被取錄。可是我沒有因此放棄戲劇。在大學時做導演、舞台設計、編劇及後台工作,我發現自己的性格和思考模式很適合做監製或藝術管理的工作。其後在沙士期間畢業,市道非常差,恰巧新域劇團問我:「你有沒有興趣加入我們做社區項目(Community Project)?」於是我去試一試,慢慢肯定自己可以在這方面發展。之後便由兼職轉為全職,嘗試其他範疇的藝管工作。初時入行,看著演員們演戲總會心癢癢。但現在成為節目經理,深知好的藝術家需要有哪些素質,就會慶幸自己當初沒有被取錄成為演員,我亦不會從事藝術管理了。 記:您曾與本地不少藝團合作,而且範疇包括音樂、舞蹈及戲劇等。為何會有多方面的涉獵呢? 鄧:戲劇始終是我喜歡的,又因很熟悉這個環境,所以我會較得心應手。但工作數年後,我發覺若只在一個範疇中工作會局限自己。我認為藝管人員不僅決定「如何管理一件事」,更應該「令一個節目更理想及更多人能看到」。不同藝術形式會互相影響:音樂劇有舞蹈,形體劇場牽涉現代舞。去年參與統籌的無伴奏合唱節目加入了戲劇及舞蹈元素; 踢踏舞又會加入敲擊及戲劇元素 ─ 做不同項目能給予我不同的專業經驗,同時我亦可以為不同範疇的節目補足及貢獻。 | | 《小人國4》W 創作社 | 《求證》風車草劇團 | 記:您現於風車草劇團(風車草)擔任節目經理。W創作社(W)及風車草的關係非常緊密:除了W的三位主要演員是風車草的創辦人外,兩藝團又是葵青劇院的場地伙伴。兩藝團有什麼關係? 鄧:在兩團合作期間,大部分人都會混淆了兩個藝團。如果問觀眾對我們(風車草)最深印象的節目,一般人會答:《攣到爆》、《小人國》、《高八度》等─── 但其實這些節目都不是風車草作品,而是由W 製作。風車草做的包括音樂劇《Q畸大道》、《屈獄情》、《求證》,還有很多很多,作品主要取材自經典作品。 W創作社在市場上提供一個好的環境,我們(風車草)的演員提供好的演出質量。好的藝術作品是要配合好的推廣,好的市場計劃,才能發揮最大功效。風車草的三位演員和製作團隊正扮演這個角色,與W創作社互相配合。 很多藝術家創作的起源是他們有話想說,或是某個話題觸動了他們,而W創作社更會從產品營銷的角度出發,為特定的市場量身定做一部作品。因此兩團合作有一定的觀眾量支持,兩團互相配搭。 記: 風車草劇團是躍進資助計劃 (Springboard Grant) 的受惠團體而 W創作社不是。以你在兩團工作的經驗,兩者的發展方向及運作模式如何因此有所不同? 鄧: W創作社主要是製作導向的 (production based)。他們有明確目標 ─── 製作高質素的節目,比較看著重製作成效。但我們(風車草)有躍進資助計劃的資助,因此有空間培養人材和具資源聘請人員做觀眾拓展和教育。一方面這是躍進資助計劃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們也藉此深化觀眾對表演藝術的認識。由於藝術教育是難於估計成本效益的工作, 有躍進資助計劃,我們(風車草)擁有更多資源做藝術教育,例如戲劇夏令體驗營、青少年劇場等活動。這便是我們和W因躍進資助計劃的分別。 記:在風車草劇團工作,曾遇上重大的危機嗎? 鄧:我們一般在有限度宣傳的預售階段中,最高約可有2000觀眾買票支持。以葵青劇院800至900座來說,2000人已接近3場滿座,我們明白這群就是我們的核心觀眾。在做正式推廣階段便達7000至8000人,即平常的八、九場,大概便有八成門票售出。這就是與W創作社合作建立的號召力和演員本身的叫座力:阿祖(梁祖堯) 本身是多元發展的藝人,MV、電影都有參與;Edmond(湯駿業)是個歌手; 阿君(邵美君)除了是演員外, 更是位很好的戲劇導師。三位演員的個別發展令喜歡他們的觀眾,會想看他們的演出和不同方面的才能。 | 「作為監製,在香港找三位演員做Avenue Q,我想來想去,想不到有哪三位能比他們演得好。」 | 當時重演Avenue Q,對我們來說是個最大的危機。正因第一次做Avenue Q成績非常好,13場都滿座,半年後再re-run時投放了很多資金,但大部分核心觀眾已經消化了,要短時間喚醒新的觀眾群就很困難。到了瓶頸位的時侯,我們猛然發現,除了核心觀眾外,我們還是要努力接觸新的觀眾群。稍有閃失,是會虧損到要裁員。當時能化解這個危機的不是單靠我們管理層,還需要製作組盡量減低製作成本,市場部同事多開拓觀眾、贊助,董事局也找來幫忙。所以將來我們的工作方向就是要不斷增強觀眾拓展的能力,因此「風車草好朋友會」的成立。我想我們對觀眾培養的寬度已經足夠,演員的見報量及宣傳資源也足夠吸引觀眾,但問題是深度,令潛在觀眾判定這些是好節目,使他們持續看下去,這就關乎觀眾體驗:如何令觀眾享受演出外,由購票到演後意見收集整個過程都感受到藝團的熱誠。 記:作為經驗豐富的藝術管理人員,您選擇修讀EMA 課程的原因是甚麼? 你認為相關課程在您工作生涯上起什麼作用? 鄧: 我經常覺得做藝術管理沒有對或錯,只在乎經驗或理論知識,去作出一個合適的決定。做市場計劃,只要計劃還未推出,每個方案都有可行性。例如聖誕前還是後推出廣告,不是問題,而可能是要看我們的marketing segment是什麼、消費模式等等,再用以理論實踐出來。假如我用經驗說服不了人,就靠概念和理論解釋給上司聽,他們就會覺得很有道理。 我們很多的合作伙伴大都是大眾娛樂,做慣實戰的同事,如傳媒出身的小龍,雖然不是學習經濟、市場營銷或是藝術管理,但他們的經驗本質與藝管理論分析跟S.W.O.T.是很相似的。讀EMA 就會幫助我們思考工作的背後理由,使我們可以更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並自覺自己在做什麼。做事自覺與否分別很大:若明白自己為何做一件事,就會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例如讓同事逐個給觀眾打電話提醒他們已購買門票於當天觀看節目,不明為何的同事可能會認為無聊,但作為觀眾收到這個電話會感覺很窩心,這就是剛才提及的觀眾體驗。若同事自覺自己是在做觀眾拓展,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資料的搜集,可能問問觀眾觀看劇團的次數、意見等等,有利於我們進行改善,從而幫助整個團的發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