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Administrators Interview Series(3) 藝術管理人員專訪 (三) 21.6.2013 藝術管理人員專訪 (三) 助國外表演藝術團體開拓中國市場,向海外推廣中國優秀作品 專訪北京表演藝術管理機構 -「聞銘雅爾」總經理溫文小姐 近年中國政府投放不少資源於文化創意產業上,在不同地區興建多間劇院和博物館。硬件設備盡有,卻需要大量有質素的藝術表演節目及專業藝術管理人員運作,香港的藝團理應佔盡地理優勢,開拓中國市場,卻因不熟悉內地市場和制度而不知道怎樣才能踏出第一步。生於北京,曾於香港就讀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和工作的溫文小姐,便看準時機,創立一間表演藝術管理機構 -「聞銘雅爾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主要邀請國外的表演藝術家,包括美國、英國、巴西及香港等來中國地區作巡迴演出,同時致力發掘國內優秀的藝術家,帶領他們走向世界舞台。這位新一代年青藝術創業家透過以下訪問跟我們分享怎樣在藝術推廣中,實踐藝術教育和拓展觀眾的使命。 | | 溫文小姐 | 溫文鼓勵香港藝團踏出第一步,開拓中國龐大的市場。 | 溫:溫文小姐 記:記者(何紫欣、陳靜雯) 記:跟《聞銘雅爾》相類的agencies在中國數以百計,您的公司跟它們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溫:無錯,中國不同地區,例如:北京、上海及廣州等有很多管理表演藝術的agencies,我想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是特別尊重藝術家及藝術本身。我們會為表演節目加入策劃及編排的概念,讓每一個計劃都有不同的想法。譬如說,我們剛剛完成「音樂之聲合唱團」(The Von Trapp Children) 的演出,基於《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中國文化大革命後首部外國引進的電影,故事廣為上一輩認識,但怎樣才能吸引年青朋友們進場欣賞? 我們便以作品無伴奏合唱(A Capella)這種新的表演方式作賣點,配合藝術教育,藝術家的獨立性及另類思維,吸引年輕一輩帶同長輩一同欣賞,從而帶出家族傳統以及傳承的概念,達到藝術教育及推廣的效果。 記:《聞銘雅爾》是以「藝術教育」、「富創意的舞台製作」及「當代藝術」,這三方面重點發展,為何會有這個定位? 溫:首先,我們對這三方面感興趣,所以一邊做,一邊探索和發展。雖說大陸有龐大市場,但市場的質量還有改進的空間。以藝術教育為例,在文化大革命後,大衆對文化藝術的認知斷了層,加上現時不同的文化或政治因素,觀眾還未能掌握觀賞表演或欣賞藝術的方法。譬如說,觀眾曾將觀賞京劇的經驗,如每完成一套動作便鼓掌叫好的習慣帶進西方音樂廳內,令外國的藝術家有點驚訝及不知所措。不一樣的觀賞習慣,造成表演者與歡眾間小小而有趣的文化衝突,這正好反映藝術教育的需要。第二,因為年幼的觀眾經常坐不定,富創意及互動的舞台製作必能培養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對推廣當代藝術也有很大作用。 記: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工作中難忘的經驗或最大的挑戰嗎? 溫:在策劃項目及安排表演當中,我經歷過大小不同的困難和挑戰。如剛完成的荷蘭管樂五重奏Calefax樂團的演出,他們的作品是以實驗性的方式演奏古典樂,你可以想像,古典樂的市場本身已經很小,還要實驗性演出,真是一大挑戰!最後我們便運用教育式製作的定位,跟兒童機構合作,讓觀眾更易接受這種新的表演藝術,也可拓展及培養中國不同年齡的觀眾群。 | | 「音樂之聲合唱團」(The Von Trapp Children)短短一個月就巡演了中國八個城市,更獲得廣泛報導。《聞銘雅爾》認為節目的成功要經過精心策劃,以新的表演方式配合藝術教育,從而帶出家族傳統以及傳承的概念。 | | 「The Music Factory」來自荷蘭管樂五重奏Calefax樂團的演出 | 記:你曾於香港接受藝術管理的培訓,也在香港的藝術機構工作過,這段經歷給你什麼啟發? 溫:香港的學習經驗告訴我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什麼是文化?什麼是藝術?」,這些價值在內地是不容易學習到的。文化管理文學碩士的課程主任何興基老師對我的教導及影響最深。他說:「Arts is not for arts itself, arts is for everyone. Arts is basic human right.」何老師做很多有關社區、人性化的展覽,是非常有意思的。而我們現在也循着這個方向發展,再加入更多有關觀眾拓展及營銷的事務,讓更多觀眾懂得欣賞藝術。我正參與2013文化藝術論壇,來自倫敦南岸中心的藝術總監Jude Kelly曾舉行過一個大型社區藝術節「Neighborhood Festival」,與社區內不同的藝術團體合作,讓大眾體驗不同的表演藝術和展覽,這也是表現了「Arts is for everyone」 這個主題。 記:你擁有中港兩地工作的經驗,你認為兩者的藝術管理有何分別及問題? 溫:在香港,當策劃一個計劃的時候,往往較著重一個目標,例如觀眾拓展,但同樣的事情便不可在中國發生,因為這樣很難取得平衡。香港的藝團不防將觀眾拓展加上市場營銷去做,開拓中國市場,畢竟踏出第一部是相當重要!在中國,市場雖大,但也產生很多產業化 (over commercialized )的問題,有時候藝術及文化的本質(context)還未準備好,政府或市場就不停推,造成質素的問題。在內地的「藝術教育」是可以很「hard sell」。例如,有一次我們請了一位波蘭的藝術家於浙江舉行大師班,負責場地的同事竟把場地部署得像領導演說一樣,台上有兩支咪高峰,台下一排排整齊的椅子。藝術家不得不感到古怪,因為他認為的大師班有別於一般教學模式,應較雙向和互動的。所以中國在「藝術教育」的認知和實踐上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記:你認為藝術管理人員需具備什麼條件? 溫:Passion!喜歡文化和藝術是很重要的!因為相比其他行業,例如金融業,藝術行政的收入是很少的,要真正喜歡藝術才會做下去。其次,就是要謙卑、勤力及腳踏實地,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中國某些發展比不上香港及台灣,但香港和台灣也可能比上歐洲。我們知道的,是不夠,要不斷學習,吸收不同地方的文化。除了這些基本的條件外,藝術管理人員每推行一項活動,辦一個展覽,都需要有一個想法,這個想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要為其他人帶來改變,為社會帶來影響。因此要有獨立的思想,不要被一些固有的社會規範綑綁。除了作品本身,藝術管理者亦有責任,去告訴觀眾展覽或節目背後,自身對社會的想法。此外,藝術管理人員有時要像baby sitter一樣,經常為藝術家想多點,譬如說,有一次外國藝術家吃不慣國內食物,我們便立刻安排有廚房的房間,讓他們自己煮東西;也試過他們因語言不通,我們幫他們買東西時講價,我想這些「人性化」的體貼是我們必須多做的! 記:您認為藝術管理應該怎樣學習? 溫:不能只知道「學習」,更要懂得「玩」。我也經常跟同事說不要過份加班,要多出外走走,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物,去激發思想的碰撞才可以「be creative」。更不應只局限於藝術知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自然科學不同範疇都需要認識,才能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藝術管理人員。旅行就是一個很好方法。我喜歡旅行,每年都會去一個地方,最近一次就自駕到西藏去體驗生活。其實中國地區有很多不同文化等着我們去探索和吸收,香港的朋友,放心來中國吧!沒有什麼好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