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乙、 專題研習的技巧

在甲部,老師了解了專題研習的學習成果,它如何提升學生的知能;並己經能夠初步掌握專題研習如何在不同的教學主題發揮應有的教學效益。但要有效地實踐專題研習,教師也必須同時發展出一種技巧,引導學生研習這個議題,讓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行發現知識。

老師的角色

在專題研習中,老師扮演協作的角色,老師並不是編排者。真正的編排者是學生自己,他們才是專題研習中的靈魂。學生要就特定的主題進行研究活動,自己決定用甚麼方法去驗證,怎樣蒐集資料。

教師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提供不同的協助,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整理、分析資料。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便會吸取許多課外/課內知識,當面對難題時,也能作出合理的分析,從而下結論。

策劃跨科專題研習活動

專題研習大多數都是 圍繞某一科或學習領域,也可以是跨科或跨學習領域,又或是超越任何科目和學習領域的界限。當學校推行的時候,應該把各科同一主題的學習調配到同一時段,學校可根據所訂的主題及能力指標設計不同的活動,並按活動性質決定由哪個科目老師負責。( 鍾嶺崇,祁永華,2005,112 )在推行專題的時段,不能太短,要不然,老是很難觀察學生在學科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意態度的轉變。

協助學生擬定主題

霍益萍( 2002,35)認為選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課題的選擇、確定,直接決定了課題研究工作發展的發展方向和命運,甚至影響到整個課題的成敗。所以老師可用「字母」題的形式協助學生,母體可由老師根據課程的內容或跨科科的學習領域來訂定特定的主題或由學生自己來訂,根據他們的興趣來引導他們的要探討的子題。

老師可以在不同的階段給予指引,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可能對研習的課題沒有主意。那時候,老師可以用六何法協助學生思索自己的專題設計:

What?

你們會做甚麼?

When?

你們何時進行?

Who?

你們會透過何人進行?

Where?

你們會在何地進行?

Why?

為甚麼你們會這樣進行?

How?

你們會怎樣進行?

Lois Laase & Joan Clemmons( 2002,96)認為,當學生清楚自己要研習的主題後,老師還要問學生:

K

What we already KNOW

我們已經知道的

W

What we WANT to find out

我們想知道的

L

What we LEARNED and still want to LEARN

我們學到的而仍想再學的

以上的 KWL 策略能協助學生反思自己研習的內容是否有意義,知能有沒有增長。

本部份的課程讓學員認識專題研習的基本技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並讓課堂學習變得互動,使研習成為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藉此提高學習效益。

實行專題研習時所遇到的問題:

(1)應用專題研習於教學上,是否需要經常給予學生指引?

(2)跨學科專題研習設計用了多少時間籌備?全校的老師如何協調達致成果呢?

(3)專題研習課程如何與原本的校本課程配合,善用時間分佈?

(4)如何尋找外間團體(例如去北京交流)與統整課程有關?

(5)搞這個大型專題研習的最大困難是甚麼?涉及了不同科目,資源分配有沒有困難?

【1-5的參考意見】

以上的困難,要求老師適當地以專題研習的技巧去解決,老師的主要目的是在活動中扮演誘導的角色, 令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積極從專題研習中分析資料,探求答案。

如何達致則要注意兩個方面﹕

(1)老師要求研習的問題是學生的能力所及。

(2)老師要臨場因應學生的反應而提供適當的諮詢、提醒、質疑、引導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