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班教學是否好政策,各人觀點不同,大可討論。筆者也不認為小班是改進教育的獨步單方,應與其他改善措施配套施行。不過侯傑泰教授周二在本版發表〈小班教學誤作良方〉一文,有不少誤導之處,必須澄清。
第一,侯教授意圖把學術界一概歸類為小班教學的反對者,指「雖然學術界不斷反對,但在家長及政黨的支持下,(小班政策)也可獲得通過」。真相是學術界支持小班者甚眾,舉其犖犖大者,如近年被哈佛講座教授F.Mosteller譽為最重要的教育研究之一的美國ProjectSTAR,又如英國倫敦大學P.Blatchford為首的研究隊伍(包括多位研究法權威)的一系列論文和專著等,都對小班提出有力支持論據,影響極大,其他大小研究更不知凡幾。侯教授儘可不同意其結論,卻不能否定其存在,把存在多種聲音的學術界描述為只有單一意見,誤導讀者。
還有,必須注意的是,20多人一班已是發達國家的常態,其小班研究多集中在進一步削減至10多人。像我們的情G,已不在國際研究主流議程之上。
第二,侯教授很重視分數,以小班只能讓學生由60分輕微增至63分的譬喻說明小班作用甚微。問題是,如果全港所有學生每科都增加3分,增幅真的小嗎?他進一步轉用高度作譬,說小班只能使平均5呎的學生增高半吋。半吋的增幅當然無足掛齒,但兩個譬喻的增幅突然從本來的增加5%縮減至0.8%,這種誇張的論述方式又是合適的嗎?
退一萬步言,增加分數可能是美國實施小班的理由,卻肯定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上海、日本、南韓等地的分數本來就執國際牛耳,它們目前都積極推動小班,茞朝I不在分數,而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促進師生關係和互動參與,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香港的改革目標不也一樣嗎?借用侯教授的比喻,增高其實是捉錯用神,更重要的是添上笑容,注入更多生命的色彩。一般人把孩子送進小班的國際學校,也沒聽說過是為了提高分數。
第三,侯教授既指25人只是「中班」,又說小班是「燕窩」,令人摸不蚗Y腦。無論如何,如果25人一班也算是燕窩,那麼幾乎所有發達地區都在吃燕窩(挪威小學一班19人,美國和法國22,日本也已降至28),到底是否發達地區都錯了,應該學習我們,把每班調整回40人或以上?其實,比起十多人一班,25人只能算是一般的米飯而已。而適齡人口下降,實施小班更是輕而易舉,算不上什麼燕窩。
小班教學 不是為了分數
第四,侯教授舉加州實施小班為例,指小班昂貴而低效,更指有些地方因實施小班而關掉圖書館,更[近危言聳聽。加州在96年實施小班(侯文作86年,誤),是在適齡人口沒有減少的情G下進行的,當年一下子要增聘18,000個新教師,增建教室,形成教師、課室短缺等現象。這跟我們今天的情G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何以侯教授不舉類近的例子,例如歐洲國家過去100年隨茈籵|率下降而自然地減少每班人數呢?
至於舉初中輔導教學為例,則更令人詫異!誰都知道輔導班人數雖少,但有強烈的標籤作用,學生成績差,卻要追隨主流進度,統一評考,本身的設計就很有問題。以此作為反對小班教學的依據,難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