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2021-08-20
 

上一篇

共建「運動員友善」氛圍 成就雙軌發展


本港運動員在本屆奧運大放異彩,以1金2銀3銅的佳績譜寫歷史新章,反映我們的年輕一代可以在國際體育舞台發光發亮,凝聚人心。奧運期間,我很高興看到大家為運動員喝采,不少家長更因此立刻為子女報讀劍擊及游泳等興趣班,但若談到讓子女成為全職運動員,卻另作別論。

多年以來,香港社會推崇精英主義,認為學術成績優秀的孩子才有光明前路。家長都希望子女躋身名校,入讀熱門學科,然後成為醫生、投資銀行家或跨國企業行政總裁。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家長寧願犧牲子女其他方面的發展。

其實,運動員為心愛的體育項目全力拼搏鍛練的同時,亦可兼顧學業,文武兼擅。要成就運動員的雙軌發展,營造「運動員友善」的良好氛圍,關乎社會各界思維模式的轉變,亦需要政策、教育制度和企業的配合。因應運動員特別的學習情況,大學、體育培訓機構,以及公私營機構的參與和支持都不可或缺。要做到這一點,本人有3點倡議:

為運動員學生 安排彈性學習

(一)我們能否為具備體育天賦的學生提供靈活的進修學習方式,讓他們可以在不放棄學業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和比賽?我的建議是給予他們彈性,例如:相比普通學生,他們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完成課程,當他們要出外受訓和比賽時,我們又可否以網上學習形式,讓他們繼續學習,跟上進度呢?我們需要為運動員學生安排彈性學習計劃、導師指導、諮詢及職業發展等,使他們無後顧之憂。

(二)如要讓他們專注於體育上的發展,我們又能否為他們提供另一條入讀大學的途徑?我並不是說要為運動員降低學術標準,而是根據他們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雖然大學容許他們的入學資格要求有別於一般文憑試選拔標準,但他們同樣需要達到課程嚴謹的考核才能畢業,正是我們所謂的「寬入嚴出」。以美國為例,當地的大學都會錄取有體育專長的學生,並為他們提供靈活的學習課程。

夥拍私營機構 提供工作機會

(三)運動員學生將是大學多元化學生組合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的堅毅和耐力,無疑是其他同學的學習榜樣。我們還需要尋求私營機構的合作,為這些運動員學生提供實習和工作的機會,使他們退役後能得到職業發展的保障,亦可藉此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運動員亦可成為企業員工的典範,有利於在企業中建立團隊精神。

就以上3點,教大亦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早於2010年,教大已率先錄取精英運動員入讀本校的健康教育榮譽學士學位課程,至今已有90多名精英運動員入讀教大的不同課程。歷年來,多名精英運動員透過特別收生機制入讀教大,包括本屆奧運銅牌得主杜凱琹和李皓晴、3屆亞運金牌得主黄金寶、兩屆亞運金牌得主石偉雄等。2014年,教大成為首間與香港體育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的教資會資助院校,今年1月更與港協暨奧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落實設立特別收生機制,為準備退役及退役運動員提供進修機會。

令我格外欣喜的是,不少運動員除了在體育方面有傑出成就,亦能兼顧大學學業和其他多元發展,例如兩屆奧運銅牌得主李慧詩校友便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而前世界場地單車錦標賽冠軍郭灝霆校友畢業後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更成為了網上教育綜合平台的聯合創辦人;至於前空手道運動員陳枷彣校友完成學位課程後,升讀教大的心理學碩士課程,現時更於大學擔任講師,薪火相傳。

支援雙軌發展 勿3分鐘熱度

運動員要踏上奧運競技場,為港爭光,絕非易事。我們能夠共享運動員領獎時的光輝和榮耀,又能否體會他們為此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我們必須明白,無論獲獎與否,他們已為達到國際水平而作出不少犧牲,正因如此,社會需要建立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運動員友善」氛圍和機制,為他們的雙軌發展提供支援,切忌3分鐘熱度。

我相信,只要政府、學校、體育培訓及私營機構、大學及家長共同合作,必能延續「奧運熱」,令運動員一邊追逐體育夢想,一邊繼續學業,作雙軌發展,退役後也能在不同崗位綻放光芒,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