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及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2021-07-15
 

上一篇

從個人經歷 見證中國社經躍進


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軍閥割據等內憂外患,幾乎淪為半殖民社會,受到包括日本在內世界列強的不公平對待,年輕一代急欲求變,就在這個風雨飄搖、多災多難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悄然誕生。經歷數十年艱苦奮鬥、迎難而上,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有今天的成就。

回望過去數十年在內地的一些個人經歷,某程度上折射了中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我的父母都是從內地來的難民,在50年代初來到香港。家母祖籍廣東,猶記得她在60年代,每次回鄉探望姊妹,總會盡量多穿衣服,以便把多餘的衣物留下;家父的親人雖然居於上海,但他亦要經常給他們送食油、藥品和布料。可想而知,在我年少的時候,內地同胞的生活有多艱苦。

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內地的經濟和民生都發生了顯著變化。1981年,我還是大三的本科學生,趁暑假打工攢了點錢,第一次到內地桂林旅遊。那時,從香港到桂林幾乎要坐一整天火車,期間更要在廣州停留一晚;對比現時乘坐高速鐵路,從香港到桂林只需數個小時便可到達。桂林是個美麗迷人的地方,當時沒有太多車輛,人們穿着款式一樣但不同顏色的毛夾克,主要是藍色、灰色、黑色和白色。那時當地人生活的簡樸,依然歷歷在目。

改革開放後 經濟民生變化顯著

當年可樂仍是進口商品,為購買可樂,我們不但要到友誼商店,還必須憑外滙兌換券(非當地居民的人民幣特別貨幣)付款。此外,由於食店7時後便不再提供晚餐,所以我們必須確保於晚上7時前到達餐廳;有時食店職員會要求我們用糧票付款,但很多時我們只要多付點錢便可以不用糧票。

自此以後,我經常到內地出差和旅遊;1986年,我和法籍太太還到了西安和成都度蜜月。由於我屬於港澳華僑,當時的機票價格是內地公民的兩倍多,至於太太身為外國人,機票價格又是我的兩倍多;即使我們住在旅館的同一房間,房內兩張床的價格也不一樣,她的床比我的床貴兩元。

後來,隨着外滙管制消失,人民幣愈來愈國際化,所有人均可在內地以人民幣購物。時至今日,內子的機票價格已和我的一樣。我在1984年第一次到上海,當時上海外灘的河畔到處都是小鐵皮房子;經過這麼多年後,上海已搖身一變,成為世界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在過去15年間,我和太太一直與香港一個慈善機構合作,每年協助他們挑選貧困的內地學生提供獎學金,當中不少學生來自農村地區。回想第一年我們與這些學生訪談,當時他們一身樸素打扮,非常緊張和害羞,不敢直視我們;至近年,這些農村孩子的衣着打扮,已和大城市的孩子沒有太大分別。

更重要的是,與10數年前相比,他們都變得更有自信,這印證了經濟發展確實對農村地區產生積極影響,不僅提高了生活水平,更有助當地孩童提升自信。

GDP年均增近10% 逾8億人脫貧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自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近10%,已有超過8億人擺脫貧困;在同一時期,人民獲得醫療、教育和其他服務的機會愈來愈多,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雖然當今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國家面臨着各種內外挑戰,但身為中國人,眼看國家在過去數十年的躍進與發展,我深感自豪。往後,我們或許會面臨更多新挑戰,但我深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克服種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