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觀點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2021-01-11
 

上一篇

論創新、創意和創業於基礎教育的重要性


全球環境瞬息萬變,我們如何才能保持香港未來的競爭力?如果我們能提高下一代的競爭力,那肯定是不會錯的。面對社會不斷的變化,我們應當培養下一代終身學習的精神,以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而創新、創意和創業精神(「三創」)對新世代的未來發展尤為重要。那麼我們可如何將這3個元素融入我們的教育?

理科生數量和質素下降

目前我們都在強調三創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大學可說是教育生涯的最後階段。社會的普遍觀點是:如果我們投放更多的資源在大學教育,我們的大學生就會更具三創精神。以往大多數優秀的學生都會選擇理科作為大學的主修科目,但如今我們面臨的挑戰卻是成績最好的學生都不想選修理科,選擇學習理科的中學畢業生的數量和質素都在下降。在香港,學生不能考進金融商業或醫科學系才會退而求其次,被迫選讀理科。

創新教育應要從小起步

我們如何確保學生從小到大都對理科感興趣?大學不應該是培養學生創新的唯一地方,創新教育應要從小起步,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教育中,均需滲透三創理念。我們應提高學校課程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將三創理念融入學校的基礎教育,讓學生自幼就開始學習這種思維。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採用有趣的方式教學,讓學習STEM成為樂事。那麼,當他們長大後,無論學習哪一門科目,三創都已經注入到他們的「DNA」中了。尤其是在學習理科時便不會覺得困難,更不會因畏難而在餘生避開理科的學習。如果能通過早期教育,啟發引導新一代學生學習理科,可能有些學生最終便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大學專業。

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應如何讓教育模式更具創意,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索空間。以我小時候的學習為例,我看完一本書後需要寫讀書報告,但其實是否可以讓學生選擇用繪畫或戲劇等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閱讀感受呢?另外,通常我們學習理科的方式是由公式、數位和計算驅動,為甚麼我們不能把理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讓孩子們更容易地理解呢?

在基礎課程推行引導性學習

在迎接高科技發展的年代,程式設計教育和人工智能素養愈來愈重要。我們談論的高科技,涉及的技術層面非常複雜,但是如果可以盡早在學校的基礎課程內推行引導性學習,那將會有助學生們循序了解這些複雜問題。我們會發覺小孩子學習新科技和運用新科技去解決問題速度之快,會令人感到驚訝及驚喜。我們也可預期下一代的大學生,即使是主修語文的文科生,也會對人工智能有大概的認識。

關於課程改革方面,我建議進行跨學科學習及採用生活化的有趣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逐步擺脫死記硬背的舊式學習模式,着重培養學生解難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愉快的學習體驗,從而燃點他們對理科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這將對培養年輕一代終身學習理念有莫大的幫助,進而有利於提升香港的未來競爭力。

可考慮搭建網絡教材平台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我們的學校是否能追趕上時代的變化。為了配合新課程的推行和實施,學校應安排管理層和教師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區內的學校亦可開展案例競賽,從而鼓勵學生運用創意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意思考和解難素養。

此外,我也注意到學校之間存在差距,尤其在STEM的教學資源方面,差異顯著。雖然這些問題不可以在短時間內完全解決,但我們可考慮共同努力搭建一個網路平台,在該平台上載一些高品質和富趣味性的網上教材,供所有學校免費使用。這些網上材料將有助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可縮小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

總括而言,我們應盡早將創新、創意和創業理念融入教育系統,由小學階段起改革STEM課程,加入程式設計和人工智能教育,並採用有趣生動的教育方法去教學。時代在變,我們的教育也需與時並進,我們下一代才不會落於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