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渣打銀行突然裁減二百名零售銀行員工;同時,銀行又發出公告,招聘八十名企業銀行及個人投資部的員工,引起輿論一片譁然。
銀行業競爭激烈
不得不承認,現在本港銀行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尤其是在零售銀行方面。曾記得九十年代初,我們的房貸利率為最優惠利率加百分之一;然而,現在已經變成最優惠利率減百分之二點五,有時甚至更低。此外,隨著利率協定的取消,銀行擁有自由決定存款利率的權利。自由導致競爭,目下存款和借貸之間的利差愈來愈小,從而使銀行在利息方面的收入愈來愈少。
以往本港的銀行有很多分行,幾乎在每一條主要街道都有分布,正所謂「銀行多過米鋪」。然而現在,為了節約成本,關閉分行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在現在的分行中,我們發現愈來愈多的空間被作為發展個人理財服務(包括金融產品推銷和理財服務介紹)。顯然,銀行正向著金融服務之類非利息相關產品的方向發展。
誠然,銀行業的激烈競爭令廣大市民受惠,比如房貸利率的降低大大減輕了市民供樓的壓力。為了在行業內更具競爭力,銀行縮減開支是理所當然。
筆者認為,個人理財作為整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方向,銀行作出結構調整也無可厚非。然而,銀行(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信譽良好的銀行)必須考慮到降低成本並非唯一的考量,內部調整也應考慮員工的利益。
要兼顧社會責任
眾所周知,每個組織(包括私營企業)都必須承擔一定的企業社會責任。公司的基本任務是通過提升股價來使股東利益最大化。雖然通過裁員來削減成本是短期內提高收益的有效方式,但這卻極可能造成負面的社會效應,對公司的聲譽產生長期的影響。
至於公司結構調整,內部調任不失為一個方法。雖然公司會有一系列的培訓成本,員工也將適應新工作和收入減少帶來的困惑;但是這是一個折衷的方法,雙方都必須面對難題,互相理解,這樣才能將調整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減到最低。
員工須自我增值
整體而言,本港經濟固然明顯好轉,但是勞工市場和就業情況的改善卻不明顯。由於經濟轉型,我們可能在將來見到更多的公司裁員。上個星期,筆者與一位財經界的前輩共餐,我們討論了「長期散工(長散)」的概念。現今打工者的工作安全感愈來愈小。昔日如公務員或大銀行員工之類的「鐵飯碗」現在已不復在。
今時今日,如果員工不及時為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的市場價值,那麼他們將很容易被市場淘汰。「鐵飯碗」隨時變成「玻璃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