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二十四隻眼睛》(二十四之眼瞳) (1954)
導演:木下惠介(Keisuke Kinoshita, 1912-1998)
編劇:木下惠介
原著:壺井榮(Sakae Tsuboi)之同名小說
攝影:楠田浩之
演員:高峰秀子(Takamine Hideko)、天本英世(Tsukioka Yumeji)、
_____ _田村高廣(Kobayashi Toshiko)、笠智眾(Ryu Chishu)
片長:155分鐘
對白:日語 (黑白片)

(資料來源:http://www.peace.org.tw/island/movie/24.htm)

故事由1928年開始,在民風純樸的漁村裡,女教師大石春風化雨、盡心盡力教導一班天真爛漫的小孩,建立了一段是師生、又像是母親般的深厚情誼。可惜,不久戰爭的陰影便籠罩整個漁村,老師用的教科書竟也被指為荼毒小孩的工具。老師的丈夫也在戰爭中死去,村內不少男生被派到前線,前途未卜。戰爭告終,老師復職,並與昔日的學生緬懷戰死的同學們……。「二十四隻眼睛」歌頌女性的堅忍忠貞的性格和單純正直的價值觀,感人至深,沒有看過的觀眾不受感動的。它是木下惠介最著名的傑作之一。

  (梁敏兒博士、白雲開博士)

Chronicle of a teacher and her pupils in a small Inland Sea village beginning in 1928 and carrying through twenty years of their joys and sorrow. The village is quiet and peaceful but its harmony is soon broken by the war. The school teacher is forced for resign when she believe are good for the children are condemned as "Red" literature. Many boys are sent to off to the war. After the war is over, the teacher returns to her job and gather with some of her old students to reminisce her husband and her boys who died in the war. This one of Kinoshita's most famous masterpieces. "Criticism of wartime through control and the tragedies wrought in the lives of the island people are presented in a very touching and sincere reserved camera style."

(資料來源:http://www.panorama.com.hk/big5/catalog.php?catno=PCLCD210435
http://us.yesasia.com/b5/PrdDept.aspx/pid-1002492292/section-videos/code-j/version-all)


剛畢業的年輕女教師,來到偏遠海邊的學校教書。見到第一批十二位學生,從他們純真無邪的眼神中,教師的心中激盪出對教育的熱情。
一日,颱風過後,老師帶著學生出遊,卻不小心受傷。學生過意不去集體去探望老師,並留下一幀快樂的合照,成了他們這個小族群永恆美麗的回憶。


之後日本發生大變,戰爭來臨,軍國主義盛行,所有人都在這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劇烈變動:老師被懷疑灌輸反戰思想,她自己對教育一途萌生退意,學生之中亦遭遇家變與輟學等種種事故。


戰爭過後,老師回到昔日的學校任教。當年的老學生一同送了一架腳踏車給老師,相聚之時一位因戰爭受傷而眼盲的學生拿出昔日的合照,原來每個人都將那塊最美麗的回憶珍藏在心中最神聖的一處,他們談起過去,談起那些已在戰爭中犧牲的同窗……。


導演木下惠介將原著改拍成電影之後,不著痕跡的敘事手法與柔美如詩的畫面,強烈對比出一般老百姓的善良與戰爭的殘酷,藉此對戰爭提出憤怒的抗議。劇中飾演老師與學生的演員表演真實自然,使這一部令人哀傷落淚的抒情片情意真摯而引人深思,對戰爭的意義提出日本戰後的巨大省思。

(資料來源:http://www.peace.org.tw/island/movie/24.htm)


日本最賺人熱淚的反戰電影,當年十大佳片之首,曾兩度入選日本電影史上十大傑作。瀨戶內海的小豆島上,來了位年輕女教師大石(高峰秀子),穿著洋服騎單車去上課,給村民非議。但她愛和學生唱遊,十二位小一生都很喜歡她。後來大石足傷,學生一起環島步行,前去探望,還留下一幀快樂的合照,村民也改變了對她的偏見。戰爭來臨,軍國主義的偏見卻不好對付,大石更被懷疑有反戰思想。眼看親人和學生死別生離,戰後天真的眼睛只留下幾對。但大石仍堅持眼淚只為死者而流,非因國家戰敗。片中許多童謠都是日本經典兒歌,小豆島也成了旅遊勝地。

(資料來源:http://www.hkiff.org.hk/hkiff29/chi/prog/show_detail.php?fi_code=184)

 

出生於靜岡縣,於濱松工業學校畢業,曾為進片廠工作遭父母反對而離家出走,後終獲同意,1933年入松竹蒲田片廠,因沒有大學學位,輾轉在攝影助手、沖洗,三年後被大導演島津保次郎提拔任助導,其後又跟隨吉村公三郎任助導,至1943年才獲松竹片廠長城戶四郎提升任導演,第一部執導大卡士喜劇「熱鬧的港口」,1951年執導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卡門歸鄉」,1964年執導的「香華」成為松竹最賣座電影,票房二億多日元;60年日本國內聲譽與黑澤明平分春色,甚至在1986年日本時報刊過一篇木下導演在國內壓倒黑澤明的報導。木下作品是多方面的,通俗、喜劇、反戰、諷刺時弊、悲劇、溫情。

(資料來源:http://dousoukai.8m.com/japanfilm.htm)

木下的信念
「我喜歡人們彼此有美麗而單純的關係。要讓世人互相瞭解、和平相處,就靠這樣的關係。我們必須心有所信。」──木下惠介

(資料來源:http://www.hkiff.org.hk/hkiff29/chi/prog/special1.html)

 

背景設在日本瀨戶內海附近的小豆島,描述一位女教師從二十歲至四十歲的心路歷程,及在戰爭前後所遭遇的種種。影片根據女作家壺井榮的原著改編,導演木下惠介在攝影楠田浩之柔美如詩的畫面中,以其一貫不著痕跡的敘事手法,將百姓的善良與軍閥的橫暴作出對比,充分流露其對殘暴當權者的憤怒。


高峰秀子所飾演的大石老師,將一個女教師的二十年的心路歷程詮譯得非常成功,無論在表情或行動都有適齡的流暢表演。而飾演學生的童星也表現得相當生動自然,使這部抒情敘事電影愈發感人。加上導演將主題以多彩多姿的手法巧妙運用在電影中,可說是部無論從抒情角度或商業目的來看皆相當成功的作品。此外,從側面的反省立場來看,亦達到了令觀者重新思考的強烈震撼。
──摘自《電影雙周刊—Home Entertainment DVD》

(資料來源:http://us.yesasia.com/b5/PrdDept.aspx/pid-1002492292/section-videos/code-j/version-all)


雲迅:早就知道《二十四隻眼睛》是經典日本電影、木下惠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想不到的是,一邊看時,雖然一邊為一幕又一幕感人場面在心裡落淚,卻也同時跟自己說:這部片子拍法雖了不起,但太煽情,不是木下的最佳作品。
《二十四隻眼睛》述說一群鄉村孩子如何被時代的黑暗洪流斷送了幸福,男的去了當兵後大都死掉,女的雖然能生還,但當與小學老師於片末重聚時,唱著昔日的兒歌,心裡卻百般滋味,為逝去的純真與歡欣而嘆息不已。高峰秀子飾演的老師,從青年時初到村校,被村民抗拒開始,一直演到已成母親的中年,中間更承受了丈夫戰死沙場之痛,而多年來都沒有被愛國熱情蒙蔽,堅持自己只為戰死者而非國家的戰敗而哭;她真是哭得很多,甚至被片中孩童學生改了個「喊包老師」的諢號。全片其實也是一幕又一幕不同的人在為不同的悲哀事情而哭,而無論木下的調度與剪接多麼精緻流暢(孩子走了大半天路探望高峰秀子的一段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但話說回來:我看過的其他木下電影都或多或少地煽情,例如有老人和孩子死去及其他生離死別場面。木下總是將這些場面拍得特別地、以至故意「賺人」熱淚。但他也不是肆意煽情的,而總能融合古典風雅和生動活潑的鏡頭,令他的電影成為高手才拍得出的催淚片。

(資料來源: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005-5-22/XY-404726.htm)

 

嘉賓講者:戚本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