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埠前的香港島,只有十六條村落,逾半數在港島南岸,隨著城巿的發展,內地人士蜂湧而來找尋就業機會,人口逐漸增加。1841年6月,港府首次推出地段拍賣,西起上環,東至醫院山(今律敦治醫院所在),即包括了後來的上、中、下環,正是開埠後港島最早開發的地區。 |
|
|
1843年,港府把新城巿命名為「維多利亞城」,包括了上、中、下三環的地方,也就是首次拍賣的地區。數年間,貨倉、商行和各類中西式住宅在這「三環」地區湧現──中環是政治、經濟中心,海旁及山上興建了不少歐式建築;上環是華人主要聚居地,一排排的兩層高「唐樓」,每間屋內擠住著多戶人家;而灣仔春園一帶卻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濱海高尚住宅區,醫院山山腳及灣仔道則倉庫林立。 |
|
|
|
1850年代,內地人士大量南下,香港人口驟增,港府一方面開發西營盤及灣仔,復於黃泥涌村以北及上環海旁一帶進行填海工程,由於工程在港督寶靈任內進行,故新闢的鵝頸涌及其附近地方稱作「寶靈城」。 |
|
|
|
在堅尼地任內(1872-77年),華人人口比寶靈時又再倍增,達到130,168,港府於石塘咀以西地區進行填海;十數年間,「堅尼地城」成為一個新的華人居住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