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設計】 翻滾落痕—「體」與「面」的關係

     ◎人本教學創新小組

 對象:小學一年級以上

 

壹、教學目標

 一、揭示數學教人「反過來想」;提供一個學數學的理由。

 二、讓小孩認識三角形、長方形、圓等圖形,以及長方體、球、(某個)五面體。

 三、讓小孩了解這些圖形都是從某些立體上「取下」來的(都是立體的側面)。

 四、讓小孩體會立體和其面的關係(怎樣的體會有怎樣的面,怎樣的面來自怎樣的體)。

 貳、教學理念

一、如何理解「體和面」?

1.空間中有各種立體,立體是實在的東西。

2.立體的外表就是面。

3.面上有各種區域,區域的外緣就是線。

4.線上有各種區段,區段的盡頭就是點。即,點、線和面,是「一層一層」從體「剝」下來的。

二、體和面應該併陳:以上觀點是先從「實物」(即「體」)思考起的,和傳統教學(為了把幾何學「公設化」)的順序相反。教學要讓小孩釋放出他與生俱來的直感能力,所以「面」應該伴隨著它所依附的體出場,介紹「體」時也不能不同時考察它的各個面。

三、新的教學方法:讓立體在平面上「翻滾∣落痕」(不能滑動),以得到立體各個「面」的形狀,同時展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把落下的痕跡剪下來,折回去,就得到原來的那個立體,這回答了小孩心裡的疑問:「折成方盒所用的材料(展開圖)是怎麼來的?」

四、「球」的特殊性:球面的彎曲,和圓柱、圓錐側面的彎曲不同;用球去滾,頂多只能滾出各種直線或曲線。翻滾落痕的方法,解釋了為什麼不能用平面的紙張做出一個球。

 參、教學流程

一、到哪裡找圖樣?

這個單元與第二單元之間,間隔至少一週,以留給小孩玩味的機會。

 

1.說一個仙女拿圖樣(展開圖)給小矮人折出方盒子的童話,再問:仙女不在的時候,小矮人到哪裡去找「圖樣」呢?講的時候配合圖畫,一面利用包裝盒展開來的圖樣,折給小孩看;另外指定幾個小孩上台,讓他們折給全班看。

2.接著問全班:「誰可以幫小矮人想想辦法?」徵求發表。小孩可能提出「用現成圖樣去比」、「把盒子拆開來」,鼓勵他們繼續想;如果提出「用想的」,這就有一點對了,但是,怎麼想?從各種發言中,老師可以暗示:「怎麼樣確定這個面是什麼樣子?」從其中引出「印在紙上再剪下來」的方法。

3.讓全班看「翻滾落痕」的圖畫,要讓他們儘量仔細看,不必要求小孩真的都明白。但要強調數學是要提供想事情的方法(註1),小孩一定不清楚老師到底在說些什麼,但沒有關係;如果有小孩發問,或開始研究而不肯罷手,那就太好了。

二、按印子-落印的方法

這個單元是要協助小孩,瞭解「印子」和立體的側面是一樣

的。老師準備任何可以按印的東西、顏料和白紙,先讓小孩印出各種不同的形狀,印出幾個自己喜歡的形狀;然後帶領小孩討論「蓋出來的印子,和原來的東西,有什麼關係」。

三、長方體掉下來了-落印的過程

1.老師拿出一個長方體(例如紙盒子),問:「這個長方體掉在地上,會是(用手指著)『頂點』、『這個邊』、或『這個面』先碰到地﹖」(註2)

2.讓小孩想像實際會是怎樣的情況,徵求發表,鼓勵不同主張的爭論,在爭論過程裡,儘量協助小孩使用上述的四個名詞,例如:小孩說「它應該是這個角先碰地」,老師幫他修飾「你是說長方體的頂點會……」但別讓小孩實驗,堅持要他們想像。

3.經過想像之後,可以在講桌上做實驗,讓全班仔細觀察是怎樣著地(即桌面)。

4.讓小孩看圖(長方體落在沙灘上的印子),問:(看得懂意思嗎﹖徵求小孩說明,特別要問「右邊那三個圖(指三個印子)是什麼意思﹖」。因為有些小孩也許還沒有發現圖1左半部是「實景圖」,而右半部(即印子)是「俯視圖」,所以特別要讓小孩發言,以確定他們能看出這個道理。

5.老師拿著紙盒做頂點、邊、面落印的樣子,徵求或指定小孩上黑板畫出印子的樣子,當然只要畫一個大概就好。(註3)

四、玩麵團-認識長方形和三角形

1.有前一單元的經驗,老師可以請小孩參照圖(一長方體和一球體),做出長方體和球,但要請他們盡量做得和圖上形狀相似。

2..讓小孩沾顏料按印子。請小孩選出長方體和球各自印出哪些圖形。

3.將長方體沿對角線切,製造出一個五面體(不妨稱為「蛋糕」),再次觀察落印。

4.辨認三角形和長方形,這一次我們正式地「解釋名詞」,讓小孩體會這兩個名詞的「語意」(即何以稱「角」和「方」)。

 五、用手拿著看-數「有幾個面」的方法

 1.老師拿出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例如鞋盒),問:「假想這是一間教室,而我們是很小很小的人,那麼,我們的教室有幾個面?」徵求小孩來回答。確定全班都可以理解:六個面可以分成「上下」和「四方」兩種,而用這樣分兩種的「看法」,很快就知道是六個面,不必一個一個去數。

2.老師拿出「蛋糕」模型,說:「假想這是一個露營的帳篷,假想你的身體小得像螞蟻一樣,然後躲到帳篷裡,用假想的噢,你會看到幾個面?」徵求小孩來回答。引導小孩想到,腳踩的一面,加上頭頂上的兩個斜面,再加上相對立的兩個牆面,總共是五個面。如果小孩經過種種提示之後,還是難以想像,不必強求。

3.讓小孩仔細看他們用麵團做好的長方體和「蛋糕」。老師說:「請你們用手拿著長方體(或三角柱)看」,「看的時候,心裡要問自己,指頭碰到幾個面﹖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總共幾個面﹖」

4.老師說:「假想有一個巨人,他的手很大很大,可以把我們的教室拿在手上,他的大姆指和食指,會碰到哪兩個面﹖」徵求小孩回答,並讓全班共同討論。

 最後一項討論的目的,是要把前面第1和2「從內部看」的經驗,和圖上所提供的「從外部看」的經驗連結起來。內外兩種看法合起來,能讓小孩的空間概念得到充分的發展。

 

 六、翻滾落痕

1.先請小孩看圖(立體與落印痕跡),老師解釋所謂「翻滾、不滑動」的意思。

2.徵求幾個小孩起來猜一猜,圖4中哪個立體該有哪一個痕跡。無論猜對猜錯,都請他們說一說是怎麼猜的。小孩僅僅從痕跡中是否有三角形或長方形,就可以判斷哪一個痕跡是由哪一個立體滾出來的,但他們可能無法想像那些面怎麼會那樣連接在一起。本項的目的是要讓小孩驚奇:原來連續翻滾,能滾出這樣的圖樣!

3.老師拿一個長方體,按在黑板上,用粉筆沿著按住的邊緣,把它的落印勾出來,然後不要讓立體離開黑板,把它往任何一個方向翻滾過去。翻滾之前,一面繼續按著立體,一面詢問全班,看他們喜歡往哪一方向滾,等他們亂說一陣子,老師才真的滾動,一面說「我們先往這一方向滾,等一下再試別的方向。」這樣做,可令小孩注意老師的動作,同時讓他們體會,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滾法(雖然結果也許一樣)。

4.在黑板上勾出第二面的印子,再繼續以上的步驟,每滾一次都讓小孩出主意看要往那一方向滾。

5.滾完六個面之後,應該有許多小孩並沒有發現已經結束了,這時老師要提醒他們,長方體應該有幾個面呀﹖黑板上是不是已經有了六個面呢?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小孩回憶前一個單元的結論,同時體會什麼時候才算是滾完。

6.徵求幾個小孩上黑板來做同樣的過程,鼓勵他們嘗試不同的滾法。

7.擦去黑板上所有圖樣,讓小孩仔細看講義上所提供的翻滾過程,並用手上的長方體(用麵團再做一個)在桌子上翻滾,和講義上的圖對照。

8.老師說:「把眼睛閉起來,試著想像,可以用手在空中比,想像長方體是怎麼翻滾的。」給時間讓小孩想像,之後再說「能想出來才厲害,那表示你真的懂了。仙女的魔法好像很神奇,但是小矮人只要躺在那裡想,就可以做到同樣的事。所有的魔法,都在人的頭腦裡;只有人的頭腦,才是真的魔法!」

9.把以上的過程,對三角柱再做一遍。>

10.最後讓小孩做講義上「連連看」的題目。

 

 肆、評量建議

1.辨認形狀:給一幅好看的圖,讓小孩找出裡面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

2.讓小孩指認汽水罐的印子。

3.小孩能像聰明的小矮人那樣,「看出」什麼樣的盒子配上什麼樣的圖樣。

 

 伍、延伸學習

試捏出共四個面的立體。

 編按:本教案取材自人本基金會所編牛頓版數學教科書,原文約一萬字,此為刊載於札記之精簡版;唯原文所附之圖,限於電子報形式,無法刊載,請有興趣之讀者參閱【人本教育札記】141期。 

 註1:參考的說法「拿著圖樣折成一個紙盒其實很容易,但不拆開紙盒而要剪出圖樣就很難。如果我們「反過來想」,把折成紙盒的步驟反回去,而且每一步都留下一個印子,最後,就自然得到可以折成紙盒的圖樣了。所以,很多事情,只要反過來想,就可以想出很多意料不到的方法。這就是數學要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之所以要學數學的理由。」  

回本文

 註2:一個長方體自然掉落時,最可能是尖角先著地,一個邊或一個面與地面平行接觸是很難得的狀況,機率幾乎是零;尖角先著地之後,同理,第二步著地的最可能是一個邊,最後才是一個面。圖1左半部提供的三步驟著地」圖,是一般的著地最可能發生的過程。  

 回本文

 註3:從「想像」落地的動態過程開始,引出各個名詞,再歸到印子的形狀;請不要直接讓小孩觀察紙盒按印出什麼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