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為提升教育質素,香港在過去三十年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在改革過程中,香港的教育研究起步較慢,故此往往未能及時為教改提供有關的知識基礎以作配合。近十多年來,教育工作者開始陸續投身教研工作,有關教育改革政策及學校教育工作的研究及討論相繼湧現,可惜前線教育同工因為未能直接及輕易地取得有關教研成果,多只能憑本身的教學經驗及過往的訓練基礎,面對一浪接一浪的教改和有關的新挑戰。 新一浪教育改革強調教與學的範式轉移,要求教師趨向專業化,不斷反思,掌握新的專業知識,創造新的學與教方法,以提供優質學校教育。要成功面對這些挑戰,前線教育同工必須有機會接觸及掌握教研所得的最新專業知識與經驗,從而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實踐。這樣,學校的學與教及其他教育工作便不再單靠個人工作經驗,而可運用教研的知識基礎作支援。 香港一直為教育注入龐大資源,而成效卻往往強差人意。有見及此,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的學者及前線教育工作者經多番研究及磋商,遂構思出版《優質學校教育學報》,銳意把教研成果貢獻給每一所學校,以協助學校把教研的理論化為具體及專業的教學知識,使各學校都能為新一浪的教改作出更大的貢獻。 《優質學校教育學報》有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資助,並在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及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全力支持下,得以順利誕生。我們亦有幸邀得十位國際知名學者,出任本學報的國際編輯顧問,就學報編輯及出版政策提供意見,使學報能落實出版理念,不勝感激!學報內容理論與實踐並重,希望能把學校教育環境下產生的教研成果回輸學校,刺激教育同工對有關知識多加討論,並嘗試把新概念付諸實行。 學報除集中介紹本地創新教學的意念及實踐情況外,亦會刊載國際性及啟發性的論文,鼓勵教師應用教研成果。創刊號載有多層面、多角度的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文章。在理論層面方面,鄭燕祥教授提出的教育新意念──全球化、本地化、個別化,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帶來莫大的啟迪作用;李榮安教授則從亞洲各國的經驗,剖析現時教育改革對教師質素的新要求,也帶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方向。 在實踐層面方面,學報載有本地學校教育的研究成果。李傑江校長及幾位同工探討目前教育改革的障礙─教師工作量,實是制定教育政策的人士以及學校管理階層值得反思的問題。 在學生全人教育發展及課堂教學方面,鄒秉恩先生對推行小學全校參與模式的校本輔導實施成效作了初步研究,並就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另外,梁偉才校長亦分享推行「愛與生命」教育的經驗,同樣有助教師理解校本活動的實況。鄭美儀老師及楊思賢女士則分別發表文章探討中文教學法,前者以電腦教學的個案分析入手;後者則應用布魯納的教學論,為中文教學尋求發展新路向。 馮育意校長在本港十一間小學推行的「優質課堂教學行動計劃」已有初步成果,她的文章u劃了該計劃的實施情況,為教師提供另一教與學的模式。另一方面,李子建教授發表的兩篇文章,詳談家校合作的初步經驗,並探討傑出學校獎勵計劃的教與學理念與高效能學校的關係,均對發展優質教育有極大的啟示。 在荃灣葵青區中學校長會的同意下,學報亦轉載了有關「蜂媒蝶使」計劃的文章,讓我們可以分享「整合初中常識科課程」的經驗,對目前討論的課程統整觀念甚具啟發性。在這娷埳黚葵青區中學校長會衷心致意。 以上所述的理論與寶貴經驗,盼能倡導學報日後的發展方向,藉以喚起同工的關注,對教研問題作深入探討。各同工如有以理論作基礎的教研實踐經驗,歡迎來稿,以收集思廣益之效。來年的學報將集中討論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務求透過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文章,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優良、創新、具啟發性的優質學習環境,朝著優質教育的目標進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