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心正在推行的項目
1. 大成國學講堂系列
2. 國學興趣班及課程
3. 「中華文化品德生命教育研究」計劃
首席研究員:
李子建教授(學術及首席副校長、中國語言學系兼任講座教授、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
研究目標:
- 探討學生對於中華美德、品格強項的感知以及與其幸福感和學習的關係;
- 整合現時關於語文、生命、道德及價值教育教學法的文獻討論,並為中小學生 的生命、道德和價值觀教育(包括尊師重道)提供一套系列課程,並為中華文化 品德教育設置系統的課程框架;
- 研究有關中華文化品德教育在教學套件或教材上的有效性及學生的學習體驗。
研究計劃芻議---第一分項
目標:探討學生對中華美德、品格強項的感知
方法:以中華美德問卷 (CVQ) 以及其他關於幸福感、宗教信仰和學習的測量工具,探討高小學生、中學生和香港教育大學學生對於中華美德、品格強項的感知
研究這些與幸福感、宗教信仰和自主學習的理解的可能關聯
研究計劃芻議---第二分項
目標:中小學生的生命,道德和價值觀教育(包括尊師重道)構建一套涵蓋課程和中華文化品德教育的教育框架。
方法:
- 整理《價值觀課程架構》與中華品德之關係,製作框架初稿
- 整合不同科目課程文件內與價值觀有關的部分
- 整合成為跨學科框架,並訂立各學段的重點主題
- 整理不同學科的教學法文獻
- 開發跨學科教學設計和教材
- 進行教師培訓
- 搜集各方回饋,修訂框架及教材,製作定稿
研究計劃芻議---第三分項
目標:評估參與項目的學生在本項目中通過教材學習中華文化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方法:
- 參考情意階層式分類,製作評核框架 (除了問卷和一般評估外,著重反思報告、學生自評、同儕互評以及家長評估等元素,以評估學生行為是否改變/價值觀內化)
- 進行前導測試,確保評估的信度和效度
- 分析參與項目學生的表現,歸納特點,再修訂教學框架和教材
研究計劃芻議---第四分項
目標:發佈研究成果
方法:以面對面或網上形式,舉辦系列中華品德、生命和道德教育的國際/地區研討會或講座,內容將包括如何培養中華文化蘊含的品德及價值觀。
4. 粵港澳大灣區國學核心課程師資養成計劃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範圍;以香港教育大學準教師和粵港澳大灣區在校老師為對象,集中於培養國學師資、指導國學教學、編寫國學教材,並輔導老師製作教案、設計校本活動,以期國學教育得以在學校實現。
- 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國學核心課程師資養成計劃」聯席會議。
- 定期舉辦校長教師師資培訓課程、教學工作坊、分享會。
- 與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部合作。
- 以協辦方式支持友好團體舉行校長老師國學教育考察團。
- 以協辦方式支持友好團體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師生國學研習營。
國學中心選定「經典」、「歷史」、「禮儀」、「武藝」、「書法」這「五學並舉」為國學的五個核心學習領域。
國學中心提出的五個基本國學範疇:以「經典」和「歷史人物」的文本作爲國學的基礎,兼及「禮儀」、「武術」、「書法」三個最重要的士君子修爲。
這五學如梅花五瓣,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增益,作爲國學學習的基本體系,十分符合孔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治學精神及次第。國學中心認爲這五個國學基本範疇,是中國下一代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涵養,他如中醫、農稼、古琴、國樂、國畫、棋藝,花道、茶道等學問,實萬變不離其宗。
「粵港澳大灣區中華禮儀教育項目」背景及意義
- 孩子容易受到社會文化的薰染和影響,推動中華禮儀教育,讓孩子從小學習誠敬謙和,由外而內,內化於心,從而培養良好品行,其意義與影響極其深遠。
- 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建基於之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累積的「粵港澳大灣區中華禮儀教育項目」第一期的活動經驗,將繼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中華禮儀教育項目」第二期,讓學界在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及品德教育的範疇上,得到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支援,在社會上形成清流,共同推動項目發展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造福下一代。
- 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將以「師資培養」為發展方向,先從「粵港澳大灣區國學核心課程師資養成計劃」中的「禮儀」範疇著手,促進師資養成,增進準教師及教師在中華禮儀教育方面的國學涵養並提高其教學能力,促進國學教育、教學與活動在香港、澳門及大灣區中小幼學校的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