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Empathy)

同理心評估指標

同理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繼而真切地給予關懷。身處群體中,我們在交談和共處中常能得知別人的事情。透過傳播媒介,我們也可以知道社會和世界各地的事情。當我們看到周遭的人身陷困境時,同情心悠然而生,這時我們只限於感受別人的困境而已。例如當我們得悉他人患病時,對這事表示惋惜和遺憾,我們只能說是有同情心。若我們能進一步設身處地感受那些身陷困境的人所感受的苦痛及無助等,並真切地給予關懷,我們便是有同理心。

要是能設身處地去感受他人的情緒,我們首先要主動踏出自己的框框去明白他人的世界,即設身處地從他人觀點看事物。此外,我們需要進入他人的感受世界(Kohn, 1990)。

同理心是很重要的,它是關懷的源頭,並能孕育社群生活(Hoffman, 2000)。根據Martin Hoffman(1984)的說法,人類的同理心由嬰孩時期已開始建立。隨著成長,同理心由嬰孩時期看見別人身陷困境的短暫不安,發展至青年時期對弱勢社群的不幸所產生的長時間同情的一種道德觀。同理心在各個領域中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銷售、管理、戀愛、育兒和政治活動都無一例外。有同理心的人關懷他人和有興趣了解他人(Bar-On, 1997),相反,缺少同理心的人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心理變態的罪犯、強暴者和虐待兒童者都是顯著的例子。

同理心建基於自身情緒的了解,我們如能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便更曉得去摸透他人的情緒。此外,能否捕捉非語言的訊息亦有助了解他人的感受,這包括說話的語調和身體語言如姿勢及面部表情等。言語可用來表達理性思想,但情緒的表達通常都不會依賴言語。我們九成以上的情緒訊息都是透過語言以外所傳達的(Goleman, 1995)。當一個人的話語跟他的語調和身體語言所傳達的意思不相符時,那麼他如何說話比說甚麼話更能顯示情緒的真諦。父母對孩童的管教與同理心也有關連的。研究發現如父母能引導孩童關注其不當行為對別人所構成的困惱,孩童會有較高的同理心(Davis, 1996)。一項研究顯示,原來同理心需要在冷靜及細心下才能發揮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才能接受他人的細微情緒訊息(Levenson, 1992)。

同理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繼而真切地給予關懷。它是情緒智慧中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同理心包括以下的能力及表現:

1. 能設身處地從他人觀點看事物(Davis, 1980; Schutte & Malouff, 1999)。
2. 能捕捉他人語言以外所傳達的情緒訊息,這包括說話的語調和身體語言如姿勢及面部表情等(Goleman, 1995)。
3. 能認知他人的感受(Bar-On, 1997)。
4. 能體恤他人的感受(Bar-On, 1997)。
5. 能體貼他人的感受,並對他人所感受的有所共鳴(Bar-On, 1997)。
6. 能真切地給予關懷。

同理心評估指標

1. 略有表現
能有以下任何一種能力:
- 能設身處地從他人觀點看事物。
- 能捕捉他人非語言的情緒訊息,這包括說話的語調和身體語言如姿勢及面部表情等。

2. 基本表現
能設身處地從他人觀點看事物,並能認知他人的感受,繼而希望給予關懷。

3. 良好表現
能設身處地從他人觀點看事物,並能體恤他人的感受,繼而給予關懷。

4. 優秀表現
能設身處地從他人觀點看事物,並能進入他人的感受世界及對他人所感受的有所共鳴,繼而真切地給予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