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七期,第一冊,文章七(二零零六年六月)
吳佩儀、馮新偉
在小學課程中引入DNA概念與知識的經驗分享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4. 結論

從上述的校本課程發展經驗來看,為小學生發展一套以DNA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雖然受到某些因素局限,如學生質素、教師的參與、學校現有條件及政策等,但能夠匯聚各種現有的資源及條件,加上協作的努力以及參與者的投入,仍可發展出一套帶校本特色的課程,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從學生實質的學習成果和個人反思、家長的認同及回饋、前線教師的自我反思,可反映出這個將DNA概念引入小學課程的構思和實踐可算成功,不過當中仍有改善的地方。日後可以更進一步做的,是讓學生親手嘗試從細胞中抽取DNA,做電泳法實驗,利用電子顯微鏡觀看DNA精密的結構等等,從而擴闊小學生的眼界,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自學更多專業的知識。

畢竟,於小學課程中引入DNA概念與知識,在香港還是第一步。期望有關計劃能夠得以持續發展,使課程發展更臻完善;也冀望該課程可推廣至其他小學,讓更多學生受惠。

 


Copyright (C) 2006 HKIEd APFSLT. Volume 7, Issue 1, Article 7 (June,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