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六期,第一冊,文章二(二零零五年六月) 陳素芬、張大慈、林立元、陳曉郁 大學生科技跨領域學程之課程評量 |
|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 |
|
壹、 緒論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評量目前大專院校已設立之高科技跨領域學程對引導大學部學生進入跨領域研究的成效,並分析學生修課意願,該分析所形成的建議可作為日後相關課程設計者之參考。
二、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這知識爆炸且跨領域研究已成為趨勢的年代,大學課程該如何改進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並培養其跨領域的知識已成為大學教育中重要且急迫的目標之一。為達成此目標,國內外紛紛設立跨領域課程,像美國即為發展此類課程之先驅國家。但由於美國各大學不像我國有明顯的科系劃分,有些學校,如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甚至有獨立主修(independent major),學生可設計符合自己興趣的課程,故無須特意在大學部推動跨領域課程。美國各大學設立跨領域課程的目標普遍在培養具跨領域知識和相關研究能力的碩博士研究生。另以內地為例,雖然其大學教育並非通才教育,它開設跨領域學習課程的目標卻也類似美國,重在直接培養具有尖端科技知識及研究能力的博士生。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1996年批准有關跨領域學習相關規定後,幾所重點大學在2002年起已開始設立交叉學科單獨招收少數學生,並言明碩博連讀者(即直攻博士的學生)可優先錄取。(相關資料詳見「北京大學2003重點交叉學科研究生招生簡介」 http://econ.pku.edu.cn/zhaosheng/ss_1.php?zhao_type=6&zhaoid=34)反觀日本大學部課程在近年有相當突破性的作法,即各大學可依其特色提供複合領域課程,亦可與他校聯合跨校成立此類課程,學生在入學滿一年後即可申請進入某一複合領域就讀。
目前台灣大學院校對於跨領域學習的作法大致可分為三種:個別跨領域課程、跨領域系所和跨領域學程。第一類的作法是:由個別系所提供一些與其相關的跨領域選修課程。值得留意的是,這些課程有越來越受重視的趨勢,如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生物資訊(信息)課,它不僅存在多時,其選別還從選修課程變成必修課程,該課程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第二類的跨領域系所則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新設系所,如生命科學系、材料系、人文社會學系等。最後一類的跨領域學程則是指跨院系的課程,如國立清華大學設置的半導體產業與製造整合學程係由電機工程學系(電機系)、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材料系)、化學工程系(化工系)、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動機系)、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工工系)和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工科系)等單位共同提供課程。其中電機系以提供半導體產業技術中之組件設計與製程技術的課程為主,材料系與化工系以提供組件及材料製程技術的課程為主,動機系則提供學生修習生產設備的知識,而工工系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半導體產業應涉及的品質與管理知識,工科系的課程則以IC製程技術中已廣泛使用之電漿技術的介紹為主。(學程相關資料詳見http://my.nthu.edu.tw/%7Ecurricul/web/index.htm) 雖然跨領域學習的教育理念與重要性在有關高等教育的關鍵報告中屢被提及(例如: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96),許多大學也付諸實際課程行動。但有研究報告佐證其教育意義及成果的卻僅止於第一類的個別跨領域課程。對於其餘兩類的研究卻缺乏相關文獻,應有更多研究投入,為課程規劃提供適切的方向。另一方面,台灣的高等教育環境和制度與美、日等國相當不同,國外可供借鏡之處有限,實需深入研究每一種類型的跨領域學習,以找出適合大學生學習之課程。據此,本研究將首先專注於最後一類跨院系學程的討論,其餘有待未來再作研究。
近年來在教育部及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推動與補助之下,台灣各大學相繼設立了十至二十多個跨院系學程,其中整合科技、醫學、人文、社會、管理與法律等領域。教育部對這些學程並無任何規範,僅交由各校自行訂定實施辦法。從各校所訂定的實施辦法可以看出各校對于學程之定位與要求的觀點相當分歧。例如國立交通大學視學程為一完整的跨領域知識訓練,並且有極為嚴格的要求;國立清華大學設立學程的目的在吸引不同科系的學生進入經過設計的跨領域中學習,這類學程比較具有引導或入門的性質;國立中山大學的生物技術學程則幾乎為生命科學系內分設的一組,它的目標著重在為單一科系學生服務。
國立交通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是台灣最早設立跨院系學程的學校。近年來已陸續有學生修畢學程,其經驗與困境相當值得日後設立者參考。然而,前者因要求過高,某些學程要求的學分數甚至高出輔系不少學分,並且學程選課的彈性也不大。雖然相對來說,其課程架構完整、規劃良好,但大學部修課人數極少,加上該校教務處並未登錄授與證書的學生,故難列入本研究之範圍內。因此,本研究將以國立清華大學的學程為例,進一步探討課程規劃應注意事項與待突破之處。
Copyright (C) 2005 HKIEd APFSLT. Volume 6, Issue 1, Article 2 (Jun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