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五期, 第三冊, 文章三(二零零四年十二月) 勞傅燕華、蘇詠梅 小學科學課堂學習研究:「空氣中的水」、「日蝕的發生」、「電的流動」 |
|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 |
|
甲. 引言
「水遇熱變水蒸氣,遇冷便變回水。」當小三的學生完成「水的三態」這單元後,他們大部份都能這樣回答。「電只會流過一個閉合電路。」當小四的學生完成了「電」這單元後,他們都會作出這個回應。「當月球走到地球與太陽中間而在同一直線上時日蝕就會發生。」當小六的學生完成了「日蝕」這課題後也不難作出這個現象的描述。
有研究指出兒童在接受正規教育前已對世界如何運作有自己固有的見解 (Osborne & Wittrock, 1983; Gunstone, 1991; Henriques, 2002)。小學生在學習這些科學課題前對內容和概念知多少,是一無所知或是已有相當的認識?Keogh 和 Naylor (2002) 從諮詢教師中得知他們所認同的有效教學策略都有注重學生的想法。香港的教師在教學準備時又有沒有就著學生的已有知識作出不同的教學設計?
兒童對科學現象建立多項性概念或理解(Clough & Driver, 1986),他們的理解不一定會因教學而改變(Gunstone, 1991)也不一定在預期的方式中改變(Osborne & Freyberg, 1985; Osborne & Wittrock, 1983) 。在這些科學課題中,小學生要掌握到什麼學習重點,是否單單就是課本中的重點?學生是否真的理解到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及過程,或只是學生記憶力好把教師的講課及課文內容全印在腦海中?與教師討論以上種種問題,才察覺這都是常識科教師未有特別關注的方面。
Copyright (C) 2004 HKIEd APFSLT. Volume 5, Issue 3, Article 3 (Dec.,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