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二期, 第二冊, 前言(二零零一年十二月)
葉賜權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與小學常識科教學活動
|
沒有太陽時間
有關科目 小學常識科 年級 小學一年級 / 小學六年級 學習單元 星星、月亮、太陽 / 天文現象 學習綱目 太陽 / 地球的運動 活動名稱 沒有太陽的時間 預算節數 一節 目標 學生應能
- 懂得製造簡單的滴漏。
- 知道滴漏和時間的關係。
- 知道一些改善滴漏來更準確地量度時間的方法。
概念
- 古代發現漏水的袋可以用來計算時間,因而發展出滴漏。
- 早期的滴漏只有一個壼,並只能量度所有水在漏去時的時間。
- 隨後加上一把沉尺(當另外加上一個受水壼時,在受水壼中可用浮尺),在尺上加上刻度,便可量度更短的時間。
- 由於在壼中的水量多的時候,泄水的速度較快,而水量少時速度較慢,所以用單一個壼時沉尺的刻度便會不均勻。
- 隨後便發展出多級式的漏壼,在第一級漏壼中放多些水,使最後的一級壼內的水量保持不變,受水壼的受水量便會每刻相同。
- 除了鐘表和漏壼外,一些計時儀器的例子還包括沙漏、燒香計時等。
活動前準備
- 一個一公升的汽水瓶作為泄水壼,瓶的底部旁邊鑽一小孔。
- 一個一公升的汽水瓶作為受水壼。
- 一個大盆用來載著額外的水。
- 一把膠尺,尺的底部加上一塊發泡膠,能令尺浮水。
- 一個有秒針或秒表的手表。
- 一個約二公升的汽水瓶,瓶的底部旁邊鑽一小孔。
活動過程
- 用手按著小孔,將汽水瓶注滿水,然後放開手,由學生量度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將水全部倒出來。
- 說明這便相等於最早期的滴漏,以將水全部泄出為一個量度時間的單位。
- 說明在漏壼之下可加一個受水壼,用來接載漏出來的水。
- 與學生討論利用這個滴漏,如何量度兩倍的時間?如何量度一半的時間?
- 在受水瓶上放一浮尺,由學生試驗所量度的一半時間是否準確。
- 說明利用單一漏壼方式來量度時間,時間的間隔並不均勻。
- 與學生討論為何時間間隔並不均勻,有甚麼方法可以令時間間隔更為均勻。
- 著學生製作兩級式漏壼,並嘗試用不同的組合(第一級與第二級漏壼一樣大、第一級較小、及第一級較大)。
- 與學生討論那一個組合較好。
- 再在受水壼上放一浮尺,重覆比較兩段時間的均勻度。
- 說明中國古代便是因為要清楚地量度時間,便用上多級式的漏壼。
- 著學生找找古代還有甚麼計時的方法。
活動評估 看看學生所找到的計時方法是否可行。
Copyright (C) 2001 HKIEd APFSLT . Volume2, Issue 2, Foreword (Dec.,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