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科學不單是事實、定理和測量方法的集合,它更是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系統。當這個系統作為在小學課程的講授和學習手段時,它是開啟科技知識寶庫的鑰匙,也是了解科學知識與科學探究過程的先決條件。 |
功能 |
在科學及科技範疇進行科學探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什麼裨益?首先,探究的過程可被視為理性和邏輯思維方法的訓鍊,經過輕易轉移用來解決其他問題。Bonnie(1993) 指出Dewey (1913) 曾將問題解決、反省思考、探究及科學態度等名詞交替使用。再者,學生在學習推理時須運用五官和利用已知的資料,進行觀察,作為立論的基礎,養成不會胡扯瞎拉地表達意見的習慣和尊重別人據理力爭的處事態度。不少科學及自然現象,像光、磁的力量、植物的生長等等,是學生周遭環境常見的。更重要的是這類現象涉及的變因都不難處理,能配合小學生設計和操作實驗的能力。例如學生只需比較兩棵分別放在陽光和陰暗地方數天的小盆栽,便能夠判斷出植物生長與陽光的關係。當然,並非任何科學課題都可以讓小學生進行安全而且成功的實驗,不過它們的可行性卻相對地遠遠超越其他學習範疇,而且較少需要面對如人文科學實驗中的研究對象的倫理考慮、不可重複性、多隱性變因和多角度詮釋等等。 |
展望 |
現時在小學的綜合課程中,「科學探究」與「探究」相提並論,這個現象或許會帶來新的發展。持這觀點者認為探究技能並不限於科學領域,探究就是探究,管它是科學課題與否。同時,常識科課程本身開宗明義地鼓勵教師自我調配課題的先後次序,將一些綱目部份內容作特別處理,或按情況「滲透」於其他單元內(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7,頁13),由此看來學生要進行探究活動時不一定是依賴科學主題。此外,由於科學探究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解難鍛鍊,更在常識科不同的課題都可以應用到。科學探究作為小學課程中跨科目的基本技能,能夠推廣至科學與科技範疇以外的學習。 從以上的討論得知,在常識科課程中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似乎不會遜色於過往的小學科學科。但是,種種影響教師與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因素是不容忽視。就如蘇詠梅、鄭美紅及曾昭亮(1998)在研究教師在任教常識科所遇困難時指出,部份學科知識不足的教師會趨於避免把科學內容納入教學主題內。羅厚輝、王啟淞、黃梧蔚(1994) 亦注意到教師對綜合科目中部份內容感到陌生時便可能只選擇教授自己熟悉的課題。此外,隨著常識課程的產生,在學校中的自然角和實驗室等有助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設施及環境,也漸漸在香港的小學裡消失。 要與邁進二十世紀的高科技發展趨勢並肩前進,科學探究技能在中小學的發展是不可忽視。在推行新的常識科課程的過程中,不單要注意教授學科知識,還要運用不同的教學取向如利用多媒體教學、科學實驗、學生的專題設計等等來加強學生的思考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興趣。要幫助學生達致有效的學習,首先要加強教師專業培訓,讓教師有足夠的裝備及能力面對問題。此外,資源的配合,如加設常識室,購置探究活動用的儀器用具及作適當的管理等等對學生發展科學探究技能有莫大的裨益。還有,鼓勵學生多參與與科學探究有關的校際,班際活動及比賽,提高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發展優質的科學與科技教育。 |
參考 | ||||||||||||||||||||||||||||||
|
||||||||||||||||||||||||||||||
|
版權為亞太科學教育論壇所有(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