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教室:一個建構學習社群與及知識轉移的平台 林碧霞博士
二零零零年的教育改革主張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因應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達致全面的發展。教育統籌委員會在教育改革建議書(2000)亦指出「學習需以學生成長為主要考慮,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和彈性去組織和掌握自己的學習」(頁32),亦建議教師提供互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習動機,樂於學習。
與此同時,香港的學校制度亦在改變。在新學制底下,大學教育延長至四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在二零零六年《教育質素工作:香港的經驗──優質教與學工作手冊》中指出大學教育的新趨勢,要求教師從學生「如何學」去設計課程,並且提倡「成效為本」(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理念,重新檢視教學內容和學生所學得的知識及應用,強調兩者應要相關。在實踐課室教學時,「教資會」也強調學生與學生、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並鼓勵教師設計切合情境、具探究性質的教學活動和評估習作。
面對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新方向,我們可以想像,大學的教師從選取教材、設計課程,以至實踐新的教學方法,都要耗用不少時間;並且必須研習新的理論及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才可勝任。時間有限,工作繁重,教師再也不能單打獨鬥,獨自完成所有任務。
教育改革要有成就,並不就只是所有個別教師獨力完成任務的總和。文獻指出改革成功的關鍵,是教師們能夠建立起「學習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網絡認同改善教學、有共同信念的同工,透過持續對話、溝通、協同和合作等方法,互相學習,分享共同的資源,發展共同的知識,才能累積成果。例如同儕觀課、共同備課,以至分享社群成員所設計的教學計劃、教材、考卷等,營造相互支持的教學專業社區。文獻亦提到,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和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是促進學習社群進步的重要手段。「知識管理」是有系統地獲取、掌握、運用、創新,並且累積、整理和分享知識。例如教師們透過學習社群共同探討、互相觀摩切磋、試驗不同的教學知識及方法,可以有系統地累積及整理,再與其他同工分享。「知識轉移」方面,有學者特別提到「隱性知識」的概念,「隱性知識」是潛藏於教師的教學知識,教師教學時下意識地運用和發揮,整合到教學過程中去,如果隱性知識能夠翻譯成具認知意義和能夠把下意識的教學方法形式化,便能讓別人學習,那麼,更多的人可以習得良好的教學方法。但「隱性知識」必須研發,才能有效地被認知以致運用於教學。這就是為甚麼今天教育界推動「知識轉移」。教師們可借助資訊科技的優勢,把教師群體發展起來的「學習社群」擴大,改善教育。
「活潑教室」(AClass)網頁
「活潑教室」(AClass)就是以「學習社群」與「知識轉移」的願景而建構起來的網頁平台。「活潑教室」的英文名稱是“Active Classroom”,是一個公開的網上交流平台。本網頁提倡活潑教學,本着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小學、中學,以致大學的教師可以在這裡互相溝通、分享、研究和討論有關學與教的意念及心得,促進教育專業的發展。藉著這個平台,教師可以把教學經驗跟他人交流及分享。
建構「活潑教室」的理念早在二零零五年已經萌芽。二零零五年,筆者在本港一間小學進行為期一個學年的協作計劃。該計劃為一間小學的中文、英文、數學和常識老師提供「提問技巧」研習工作坊,跟教師探討並分享設計教學計劃的技巧,為提問技巧作實驗。為了有效地與更多教師分享相關的經驗和心得,更為了縮減筆者四出為不同學校主持工作坊的時間,這個自學和交流平台──「活潑教室」便因此建立,在此網頁,所有的教師可獲得「提問技巧」的資訊,並能互相切磋。學習社群可在此凝聚。
二零一三年獲得香港教育大學的「知識轉移項目撥款」後,「活潑教室」再往前發展。 以前網頁以提問理論與技巧為主;現在內容更涉及多種教學技巧。更將學習範圍從中小學擴展至大學,擴闊學習社群。
本期的「活潑教室」以「促進卓越教學」為主題,為教師提供不同的教學法、教學例子、教學計劃、文章和研究報告,以及其他各種有關學與教的資訊。這些資訊都是經學者、大學教授、中小學老師和準教師「先導試驗」(Pilot-tested)的實踐成果。我們希望教師能夠視「活潑教室」為個人教學的「工具箱」,透過它瞭解各種學與教的概念與技巧,再分析應用,最終建立適合自己的、創新的互動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
「活潑教室」並非僅是資源庫,它網絡了對教育有理想的一群實務教師,把研發的教學知識、意念及方法,透過此平台傳播開去,跟所有教育工作者共享。更希望教師在此平台能結成共同合作的伙伴,建立各種學習社群,推展教育。
此外,以「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和「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出發,「活潑教室」也提供了一些有關活潑教學的理論:包括體驗學習經歷(Experimental learning)、實境式學習(Authentic learning)、建構式學習(Constructivist learning)與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等等,作為同工探討教學實務的基礎。
「集思廣益」,是「活潑教室」的精神。筆者邀請同工瀏覽並使用「活潑教室」,也邀請大家貢獻個人研討的教學心得和例子。筆者更希望同工能夠透過此網頁的網上問卷表達大家對「活潑教室」的意見。 希望「活潑教室」可以和教育界同工一起成長發展。
「活潑教室」網址: hthttp://www.eduhk.hk/aclass/
林碧霞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
D1-1/F-22
課程與教學學系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新界大埔露屏路十號
圖1. 「活潑教育」的主頁面: 網頁分為兩個主要平台─學校教育和高等教育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教育改革建議書》,檢自http://www.e-c.edu.hk/tc/reform/annex/Edu-reform-chi.pdf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06):《教育質素工作:香港的經驗──優質教與學工作手冊》,檢自http://www.ugc.edu.hk/big5/doc/ugc/publication/prog/tlqpr/handbook_chi.pdf